黄河岸边这片广袤平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过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五代“刘桥之战”。革命战争年代被称为华北“小延安”,邓小平、刘伯承、杨得志、万里、杨勇、宋任穷、段君毅等在这里指挥战斗,晋冀鲁豫野战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就在白衣阁村打麦场上召开,段君毅的老家就在村内东街。
在这片土地上,后又担任生产大队长的李文祥,火力点始终对准一个顽固的死敌:“我就不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
他特别喜欢站在村口敲钟。那是一片挂在树上的旧铁犁铧,却每天发出乡村集结号。抬眼看看天色,该上工了,举起铁棍当当地敲,钟声传遍全村,家家户户都能听到,社员荷锄扛锨从各个院落拥出来,一起走向田野集体劳动。他带领社员们,头年上了孟楼河挖河工地,第二年上了陈楼支渠挖渠工地,饿啃干粮,渴饮凉水,困了就和衣躺在河坡草地上,曾连续奋战40多天没进家。
1966年县里发展水稻,在南方见过种稻的李文祥,主动担任稻改队长,日夜蹲在稻田钻研种植技术。以往亩产小麦三百来斤,种稻第一年就收了千把斤,男女老少捧着白花花的大米欢呼雀跃。只难为了做惯面食的炊妇们,大米干饭常常煮煳了锅。
丰收以后,李文祥坚持先向国家交公粮,再给社员分口粮。结果公粮交足,口粮够吃,不用再买统购粮了。虽然后来水道阻断,水稻只种了四五年,但黄河水改良了土壤,三四百亩盐碱地变成良田,如今小麦亩产可达千斤,群众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李文祥保存了一张1974年的奖状,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他却因三秋种麦贡献突出而获奖。
十年浩劫,乡村也在武斗夺权,附近的陈楼连土枪土炮都用上了。但老8队有李文祥这个主心骨,个别人兴风作浪也闹不起来。李文祥牢记公社武装部长的话:啥也别管,搞你的生产!
一天,社员匆匆来给李文祥报信,让他赶紧跑,造反派做了一块“打倒李文祥”的牌子,准备让他游街示众。他跑到了六七里外的傅亭村妹妹家。过了几天,有人来叫他回去,他说:“叫我回去游街吗?”来人说还让你去管稻子。
闹得最凶时,就在李文祥家附近的操场上,造反派给县长和书记挂黑牌子开批斗会,陪斗的还有许多干部。这时人们已十几天不见李文祥的踪影了。他守在稻田里,困了睡草庵,饿了就和几个社员烧嫩玉米棒子吃。他说:“打敌人咱去,斗自己人咱不去。”稻子抽穗时出了飞虱,幸亏他及时发现组织打农药,才保证了丰收。
现任村主任董明亮,常来李文祥老人家里串门儿,聊聊村中大事,听他出出点子。董明亮特别提到那一眼死而复活的机井。去冬今春,那场特大旱灾袭击中原,麦田浇不上水,眼看要大幅减产。当过多年生产队长的李文祥,知道村东北角那一眼机井水头最旺,可它已淤死成了废井。老人便自己掏腰包拿出
责任编辑:丁鹏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