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范县张庄乡千安社区一角。
6月20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了范县张庄乡千安社区居民的窗台,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开启了他们幸福的一天。
81岁的房佃瑞老人是千安社区清晨散步大军中的一员。自2016年从范县张庄乡前房村搬入小区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在小区内逛游。“守着黄河滩,穷了一辈子,想不到老了还能离开黄河滩,住上新房子。现在,俺不仅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吃完饭还能到广场散散步、到服务中心打打牌,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尽管搬迁已近2年,但房佃瑞谈起新家还是动情不已。
然而,房佃瑞想不到的是,他所在的千安社区,作为我省首批建成投用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安置区,不仅改变了他们千余户居民的生活,还见证着我市黄河滩区历史发展的新进程,见证着我市10万余名滩区居民命运的改变。
我市黄河滩区地处黄河“豆腐腰”段,属低滩区,频繁遭受洪水漫滩之灾。受此影响,反复垫台、建房、搬家成了我市广大滩区居民的家常便饭,漂泊、动荡、贫穷是他们终生难以摆脱的命运主题。搬离滩区、过上好日子,成为我市一代又一代滩区居民发自内心的呐喊。
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近年来,为使滩区居民彻底摆脱贫困,省委、省政府把黄河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列为全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出台“实施滩区居民迁建,解决滩区群众防洪安全,促进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可与全省人民同步实现小康,实现治河和惠民的有机结合”这一宏大规划。
对此,我市紧紧抓住政策机遇,通过制订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推进方案及迁建居民培训工作方案,出台安置区总体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建立“周通报、月排名、季推进、年考核”制度等措施,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居住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发展等各种因素,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全力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8月,范县张庄乡双庙朱村65户滩区居民搬入新房,标志着我市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第一批试点进入搬迁阶段。目前,我市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第一批试点6984名居民已全部完成搬迁,正在进行土地复垦。2016年9月,我市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第二批试点安置区建设全面启动。今年6月底,预计第二批试点也将迎来滩区居民入住……
一个个数字、一个个场景、一个个胜利,印证着我市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上步履铿锵、成效显著。
今年6月5日至6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到我市调研时指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滩区群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有序推进,把安置规划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一体布局、一体建设,强化产业支撑,让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殷殷嘱托、谆谆勉励,进一步掀起了我市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的新高潮。
如今,那片多灾多难的黄河滩区,正迎来千百年来未曾有过的发展机遇。我市广大滩区居民正安定下来,向着美好生活进发。
心酸的回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大诗人李白笔下黄河咆哮奔流的磅礴景象。然而,李白歌咏的黄河与现在的黄河水道不尽相同。千余年来,黄河长龙摆尾,历经数次改道,忽而从天津入渤海,忽而南向夺淮河注黄海。1855年,黄河突然在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由东南向东北急转至山东入海。洪水肆虐,千里平畴,尽成泽国。其后,随着黄河堤防的修建,我省数十万居民被圈进河道,在频繁的水患中艰难繁衍生息至今。
就我市而言,黄河流经濮阳县、范县、台前县,境内河道长168千米,宽1.4千米至8.5千米。长期以来,黄河水少沙多,泥沙又集中淤积在河槽中,致使黄河濮阳河道淤积严重,决溢改道频繁。据统计,在黄河下游26次大的改道中,决口地点直接发生在濮阳境内的就有6次,我市因此成为黄河下游受水灾最重的地区之一,滩区居民饱受黄河泛滥之苦。
黄河泛滥的危害有多大?农田被淹、作物绝收、房倒屋塌,甚至妻离子散……这种经历,令人心胆俱裂、痛不欲生。
这样的经历,房佃瑞遭受过不止一次。在他的记忆中,曾有过多次“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情形,“那时,庄稼被淹、房屋倒塌、缺衣少食,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这样的经历,濮阳县郎中乡陈屯村72岁的村民刘兆福至今记忆犹新。他印象最深的是1958年那场洪水。“水漫到窗户台,土坯房一间间地倒塌,家里所有东西都泡了汤。为了活命,父母只能把我们推到漂浮的麦秸垛上。”刘兆福回忆说。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流传的一首民谣:“家家户户泡了汤,房屋倒塌人心慌。近在咫尺难相助,招手无言泪汪汪。”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