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的步履遍及大江南北、内陆边疆,常常行走在中国最艰苦、最贫穷的地方。从太行山区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大雪封山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再到井冈山深处的江西茅坪乡神山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28次国内考察,有一半以上涉及扶贫开发。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在2015年10月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真情流露。
3月4日参加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习近平向一位委员了解企业是否从国家政策中获益。他强调,各地各部门要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使有关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3月7日,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听到王波代表说到老工业基地结构性改革,习近平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哪里有优势,哪里要素齐备,哪里就具有集聚的优势。对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支持、扶持、杠杆作用,但没有现存的“金娃娃”摆在那里。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东风”,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说。
在今年3月4日参加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习近平重申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明确表示,“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又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来干,众人拾柴火焰高。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习近平曾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
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合理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发挥作用。
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也从多个层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
3月5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几位代表不约而同谈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习近平说,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是创新。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