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我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显现威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机制的同时,十分注重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打造,将过去散落在各个部门的信用信息统一到该平台上,实现守信、失信信息查询公开,形成联合惩戒合力,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惩戒格局。
2014年9月,全省首家信用网站——“信用濮阳”网建成投用;2016年6月,网站升级改版,开设《诚信“红黑榜”》《双公示》《龙都榜样》《信用动态》等栏目。
2016年,我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成投用,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了诚信“红黑榜”“双公示”等数据交互。“我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可以为我市政府部门、各类社会主体等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是我市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2017年,“信用濮阳”微信公众号上线,承担了信用查询、信息发布、政策解读等功能,成为“信用濮阳”网的有益补充和市政府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窗口。
至此,我市在全省率先形成了“三网三库一号一平台+N应用”架构,即由“信用濮阳”网、“信息共享门户”、“大数据分析门户”共同组成三网;充分整合、归集工商、公安、编办、民政、质监等各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归集至政务、企业法人和自然人3个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还有面向社会的微信公众号,以及横纵连接的共享交换平台和多个专题信用应用场景,形成信用宣传的总窗口和信用信息的总枢纽,以此建立了数据归集自动化、数据处理高速化、数据维护简单化、数据安全高级化的信用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健全了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公共信用信息查询系统、政府联合信用监管系统,完善了信用归集、分析、核查、反馈处置、数据监控、异议处理、修复等功能,实现了各类社会主体信用状况公开透明。
截至目前,我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已归集信息2.2亿多条,人均57条,居全省第一,在首届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及信用门户网站观摩中获得一等奖。“现在,只要轻点鼠标,失信行为将无处遁形,失信者也将为其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并以此作为全市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有效载体和抓手,积极推进,强力实施,全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为了体现对守信与失信的奖惩,我市制订了详细具体的措施,区别对待守信者与失信者,让诚信“红黑榜”不仅停留在纸面上,更实化为一种行为约束,使守信者与失信者真实感受到自身行为所带来的利与弊,让诚实守信成为社会共识。
对列入诚信“红榜”的企业和个人,我市各部门联合实施守信激励政策,大力奖励不含糊,不仅优先办理行政审批、审核手续,在企业和个人贷款、品牌建设、政府奖励等方面,尤其在政府采购、小额无息贷款等方面实施扶持、激励措施,让诚信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不断壮大。
对于失信的企业及个人,市文明办、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紧密联动,坚决惩戒不手软,签订“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组织相关单位联合惩戒失信行为。将列入失信“黑榜”的企业和个人作为检查或抽查的重点对象,加大监督检查频度,企业主要负责人及产品3年内不得参与各种评比推荐活动,让失信企业和个人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自2014年以来,我市坚持每2个月举行一次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会,市、县两级累计发布42批诚信“红黑榜”,促使13.8%的失信主体主动履行义务。其中,1259家企业和18名个人列入诚信“红榜”,738家企业和1337名个人列入失信“黑榜”,在全社会营造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培育诚实守信文明花
诚信,既是文明城市应有的品质,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当诚信精神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成为市民的生活态度时,城市的梦想就有了最坚固的基石。
为持续推进诚信文化建设,我市始终坚持多渠道、多方位构建诚实守信、珍惜信用的宣传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文化教育宣传活动,不断提高法人、自然人诚实守信的自觉性。
按照《濮阳市诚信建设宣传工作方案》,在我市主要媒体上设立诚信专栏,对失信企业和个人进行曝光,对诚信企业和个人进行跟踪报道。市教育局印发了《濮阳市中小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方案》,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通过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以及开展“我讲诚信故事”等活动,营造“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2016年6月,市发改委、市文明办、中国人民银行濮阳市中心支行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濮阳市社会信用体系教育培训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全省首家信用教育基地。工商联、妇联、共青团等社团组织发挥在诚信文化教育中的推动作用,积极举办信用宣讲、诚信论坛等活动65场,培训1.5万人次,为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营造了良好氛围。各县区将信用建设政策宣传到乡镇、村(居委会),组织相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打通了信用教育“最后一公里”。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