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都考验着濮阳的经济。然而,我市用一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为全面生动地展示我市经济建设规划、路径、举措和成效,展现全市上下爬坡过坎、奋力赶超的精神风貌,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投身赶超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而奋斗。
文23储气库施工现场。
今年1月3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在中原油田文23储气库建设工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在这次会议上,中石化副总经理刘中云提出,要把文23储气库工程打造成中石化百年优质工程,要在中原油田建设国内第一大储气库群,为天然气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这一战略构想对于正在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的濮阳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如果把已经建成投用的文96储气库比作中石化在濮阳投下的一块“敲门砖”,那么,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库容量更大的文23储气库则是中石化坚定在濮阳发展信心的“宝葫芦”。规模庞大的中原储气库群建成后,必将在形成多赢局面的同时,也为“近水楼台”的濮阳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调峰重任重千钧
21世纪,人类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地位凸显,成为世界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据统计,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超过24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在消费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逐渐扩大的季节性用气差异成为导致供需失衡的核心因素。每到冬季,国内很多地方的用气量是夏季的5~10倍,气荒成为一道难解的运算题。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天然气调峰手段,地下储气库是毫无争议的“一号主角”。地下储气库是将长输管道输送来的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一种人工气田。当市场用气量低迷时,将富余的天然气注入地下。当市场用气量达到高峰期时,再从地下采出天然气向用户供气。地下储气库储存量大、调峰能力强,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身,因而备受各国关注。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国外已建成地下储气库715座,工作气量约3930亿立方米,占当年天然气消费量的11%。全球66%的地下储气库分布在北美、欧盟等地区的发达国家,美国的储气库工作气量占全年消费量的17%,欧盟为25%,中国仅为4%,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明显。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有地下储气库25座,其中中石油23座、中石化2座。全国建成的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仅占天然气年消费量的1.7%,调峰工作气量的增长与消费量增长不匹配,远远不能满足冬季用气高峰的调峰需求。
加快储气库建设步伐,既是国家战略的当务之急,又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势所趋。据中国石油规划总院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天然气调峰需求约占年消费量的11%左右,而储气库作为最主要的调峰方式,储气调峰规模至少应在10%以上,才能基本满足调峰及保供需求。因此,我国在“十二五”建设国家商业储备库的基础上,还需要建设一大批地下储气库,继续加大储气库库址筛选和前期评价的力度,按照“筛选一批、评价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有序地加大地下储气库建设投入力度,使调峰规模逐步赶上天然气消费高速增长的需求。
从我国已经建成的大港储气库群、华北苏桥储气库群等建设经验可以看出,将多个距离较近的中小型气库组成储气库群,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配,既可以扩大调峰规模、降低投资成本,又能更加灵活有效地发挥储气库的应急调节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石化提出在我市建设中原储气库群的战略构想,不仅意义深远,而且贴近实际。因为中原油田具备利用已经开采枯竭废弃的气藏或开采到一定程度的退役气藏而建造油气藏储气库的先决条件。从经济观点看,枯竭油气田型地下储气库建库周期短,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较低,是目前最常用、最经济的地下储气形式。濮阳正在建设的文23储气库、已经建成投产的文96储气库就是这种类型。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