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乡村,我市构建了以道路、河流绿化网络为骨架,点、片、网、带合理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了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环境舒适、生态功能完善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
因地制宜 发展森林经济
在创森过程中,我市积极探索以林业产业大发展助推森林城市创建之路,既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又发挥林业的产业功能,实现了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进而推动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平原城市,我市科学规划林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园林绿化苗木等产业。3年来,全市新发展以林果为主的经济林8万亩,从而使全市经济林总规模达到28万亩。2017年经济林总产量达26万吨,产值12.8亿元。同时,积极培育苗木花卉基地,总规模达到15万亩。目前,培育了华龙区岳村镇万亩花木基地、金堤河南岸濮阳县五星乡等万亩花木基地、台前县侯庙镇杨树基地等一批重点基地,年总产苗量超过6000万株。
林下经济一直是我市近几年特有的经济模式,创森无疑又为这一经济模式添了一把柴。3年来,各县(区)政府鼓励群众依托当地森林资源进行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新发展经济林区面积5万亩。
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培育壮大林纸林板产业和家具产业,成为我市森林经济的又一亮点。近几年,我市涌现出濮阳龙丰纸业、濮阳县森大木业、清丰县家具产业园、范县浙豫木业城等一批产业化龙头和产业化集群,仅是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就达20家,全市林浆纸板和家具加工企业已达到2300家,形成了林纸50万吨、木浆11万吨、高中密度板40万立方米、家具100万件、木制工艺品45万件的加工生产能力。
产业兴则林业兴,产业强则林业强。创森,使林业产业正成为我市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和实现产业扶贫的新路径。“十三五”以来,全市林业产业以超10%的年均递增率快速发展,年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18亿元,是2012年的1.7倍。
砥砺奋进 创森深入人心
“三带一圈”“四大走廊”“五大生态工程”“六大产业工程”……《河南省濮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4年)》的总体布局和“濮上绿韵、宜居龙都”的森林城市定位,让濮阳群众欢欣鼓舞。
环境就是民生,生态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森林城市的理念、生态文明的理念、绿色发展的理念正深深植根在每个濮阳人心中,从而营造了“全民重视、全民支持、全民发动、全民创森”的良好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通过植树造林,我市的生态红利愈加凸显,百姓享受到的绿色福利越来越多,建设森林城市的劲头越来越足。
为鼓励更多的群众自发投身于创森工作中,我市先后规划建设了15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面积200余公顷。依托这些基地,全市上下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每年有180余万人参加义务植树,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在90%以上。我市还组织成立了创森志愿服务队,目前已发展志愿服务分队16个,注册1000余人。他们走进校园、企业及林农家庭,普及生态知识,传播林业技术,志愿参加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世界湿地日等一系列宣传活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濮阳群众的共同期盼。创森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示范社区”“生态文明示范村”“生态文明示范校园”“生态文明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中,全市已建成生态文明示范社区26个,生态文明示范村300个,生态文明示范校园300个,生态文明示范企业90个。
创森让我市的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台前县的“桃花节”,华龙区的“油菜花节”“牡丹节”,南乐县的“杏花节”,濮阳县、范县的“荷花节”,已成为各地生态文化名片。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摄影比赛、大型诗会、展览、文艺晚会、读书交流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创森让百姓深植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也让百姓越来越多地享受生态带来的福祉。一个个城市公园、一处处郊外湿地、一片片森林绿地、一条条景观走廊、一批批特色小镇,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森林生态旅游,正在成为我市的一个新兴产业。据统计,2017年全市森林旅游年接待量已达155.5万人次,年产值达6.6亿元。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