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报复
----------
林则徐在广州要跟英国人打交道,当时是夏天,一次英国人请客,林则徐带着几个跟班去了。
英国佬拿了些雪糕招待林则徐。林看着这些东西冒气,以为很烫,就嘘嘘地吹,那些英国佬笑死了。林虽然知道露丑了,郁闷,却也不好意思发作。
没过几天,林则徐请了上次的英国佬过来吃饭。林这次也拿出了雪糕招待,英国佬立马开始啃了。没两秒钟,全都叫起“god”(上帝)!
原来林则徐让厨师将芋头弄成糊糊,再做成类似于雪糕的样子,热乎乎的便也冒着气儿。于是那些老外没提防这个就都中了招。(《读者文摘》)
【亲子|教育】
>>教育孩子不妨多些“土办法”
-------------
“一门四清华(北大),五子皆才俊”——近日,延安“耕读家庭”吴治保家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30万元奖金,引发强势围观。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大概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其实,这是一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吴治保夫妇二人,一个没上过一天学,一个初中都没毕业。但他们有着所有中国父母的共性: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竭尽所能。如果非要说教育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许是他们用了一些“土办法”——“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把孩子)领回家让跟着一起下地干活,让他们体会父母没有文化要受的苦头。”真切的生活体验,让5个孩子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期望靠知识改变命运,因而更加勤奋、努力。
“土办法”激励出四个学霸,可能只是个案,却给社会提供了另一种样本。我们当然不是倡导把孩子扔回“上个世纪”,但有时候,体验生活的辛酸苦辣,或许更能促人明白奋斗与上进的意义。
今天的孩子,成长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年代,很多家长又习惯性提供一切、包办一切,孩子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好好学习。如此一来,许多孩子以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反而没有了自驱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下地干活”“挑粪体验”等吃苦教育,正是要让他们深入生活,直观感受社会的运行法则。
这是一堂比名师教学更生动的课程:生活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居于其中的人必须不断努力,而学习正是个体生存的技能基础。(北京日报)
【美食
责任编辑:王明光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