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作为一个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尽管石化产业经过多年深耕,创造了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五分之一的成就,但还应该看到,整个行业仍存在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延伸较少,以及功能化学品、高端功能材料等产品较为欠缺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市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如何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领域寻求突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濮阳化工产业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十二五”的迅速发展,我国化工产品供应已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其突出表现是产品结构中以中低端和通用型为主,高档、专用产品比例较低。尤其在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和专用特种化学品等新型领域,高端新品缺乏,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行业内竞争激烈,进口依存度高,部分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尚处于空白,远不能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电子、医疗、航空等相关新兴领域发展的全面需求。
这无疑为我市发展化工新材料提供了契机。为推进化工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市委、市政府立足产业发展基础,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已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全市重点转型发展攻坚产业。
首先,我市化工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较为完备,拥有中原油田、中原乙烯、中原大化、丰利石化等一批大型化工企业,具有420万吨炼化、60万吨烯烃、100万吨芳烃、70万吨甲醇等生产能力,化工产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省级以上化工类技术研发中心23家,为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随着丰利石化120万吨芳烃、中原石化原料结构调整、中原大化原料路线优化等龙头项目的实施,我市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基础更加坚实。
其次,不仅濮阳本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濮阳及周边300公里范围内还拥有580万吨石脑油、1710万吨甲醇、360万吨醋酸和860万吨混合芳烃等生产能力,这些都将为我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提供重要的能源保障。
再次,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基础化工产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条,以电子化学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功能涂料、专用助剂等为主的化工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我市已培育20余家化工新材料企业,具有1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3万吨电子封装材料和500吨光电材料、3.2万吨N-甲基吡咯烷酮/γ-丁内酯、2万吨酚醛树脂、2万吨萜烯树脂、5万吨橡胶助剂等生产能力,年产值约120亿元。
翻开已经在我市落地生根的化工新材料企业名册,大家会惊喜地发现,经过在濮阳这块土地上深耕、发展,不少企业已成为国内外行业翘楚。
中原大化是亚洲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自主研发的三胺泡沫塑料生产技术等填补了国内空白。
蔚林化工是国内橡胶助剂品种最为齐全、规模较大的企业,已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橡胶助剂生产型企业,产品出口到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进入我国橡胶工业100强企业之列。
惠成电子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电子电气封装材料和OLED光电材料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在濮阳的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电子电气封装材料生产基地,世界第二大LED、OLED封装材料供应商,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及地区。
迈奇科技是中国最早规模生产、国内产能最大的吡咯烷酮系列化学品生产基地,其主导产品N-甲基吡咯烷酮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行业和高分子材料行业,占据了国内70%以上锂电池行业高端市场,产品产量约占全球的18%,远销20个国家及地区。
沃森科技年产2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品规模约占全球超10%的份额,其下游产品UHMWPE纤维是目前高性能三大纤维之一,具有高比强度和很好的防弹性能。
濮耐股份是国内品种最齐全、生产规模最大的耐材制造企业,是耐火材料行业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耐材全产业制造生产链。目前全球钢铁企业100强中,有70多家为濮耐客户。
随着盛通聚源年产10万吨聚碳酸酯、蔚林股份创新产业园、东方雨虹涂料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加快实施,濮阳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产品体系愈加丰富,并加速向高端化、绿色化、终端化延伸发展。
用长期积淀的创新基因激活发展的动力密码,以高端功能材料、特种化学品等产业为基础,打造基于本地石化产业的“高品质朋友圈”,正成为我市石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努力方向。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