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关于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的思想。习近平同志在《论时代意义》中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虚化”甚至与物质文明建设对立起来,而应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的统一目标,使两个文明建设“两翼齐飞”“双轮共转”,共同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思想。他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他特别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论时代意义》这篇重要文献中阐发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论时代意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在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时代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构成了新时代系统性、典范性、原创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论时代意义》这篇文献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轨迹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笃信和坚持。例如,他在阐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就反复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这一辩证思维方式,我们可以从《论时代意义》这篇文献中找到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高度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要求全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规律性成果。《论时代意义》这篇文献体现出他博大丰厚的理论深度和一往无前的创新胆识,也为我们树立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