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关于除了阶级斗争和生产力革命之外,还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文艺、文化、思想的革命,也都属于社会革命范畴的思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论述的由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所引起的社会革命,主要是指社会形态的改变,即一种社会基本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基本制度。在《论时代意义》这篇文献中,习近平同志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对社会革命的内涵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使社会革命的内涵不再局限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包含各种社会重大变革诸如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思想革命、文化和文艺革命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赋予社会革命以新的含义。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进一步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旦出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身也有一个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的思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两个绝不会”的思想,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论时代意义》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出发,明确提出新的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力未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是可以出现的,而且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自身也有一个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这种理论上的突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关系消亡与产生条件的原理。
第四,关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内部影响对方的互相贯通的思想。《论时代意义》这篇文献认为,过去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互相依存、作用、促进等方面,但对两者的贯通关系认识不足。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所有制的构成中并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劳动力、劳动资料等生产力因素也都要受到一定的所有制形式的占有和支配,这就涉及生产力的所有制问题。从生产力方面来看,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中,自然包括研究、协调人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领导和管理科学,从这一意义上讲,生产关系的科学化也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二者的外部,也发生在双方的内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来抓,又要着力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还要善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部去影响、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同构成要素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体制则不具有阶级属性,只是经济管理手段。《论时代意义》这篇文献则更加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的新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建设、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既不能把市场经济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去单纯发展市场经济,而是要扬长避短,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有机结合,发挥合力。在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当前势如破竹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是这种坚强意志的集中体现。
第六,关于转变经济管理体制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之间是承前启后、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的思想。转变经济体制是要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则是要转变生产力的发展方式,二者实质上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转变经济管理体制能够为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清除制度和运行机制上的障碍,而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又能够为转变经济管理体制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内部环境,从而使新旧体制的转换进一步加快。《论时代意义》这篇文献早在20年前就提出需要全面深刻理解两方面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相互推动、全面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宏大背景出发,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定位,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判断,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