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
过去的五年,中国从一个区域性大国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有心人注意到一个细节:众多多边会议的“全家福”里,习近平主席都站在东道国元首身边。“外交最讲规仪,位置体现地位。”资深外交官吴建民说。
大国意味着责任和担当。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者云集。中国外长王毅日前在两会上指出,此一倡议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快速转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从49.9%提高至56%。历史上第一次,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国人超过了农村。
2015年末,中国时隔37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人的城镇化”。随着农业转移人口的加速市民化,今后五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有望再升至60%,这意味着庞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今天,半数的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网民多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50.3%;水大才有大鱼,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创新企业屡屡成为新闻热点。
而互联网在中国有更大的前景。“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专辟一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提出要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要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还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转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经济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十三五”开局的2016年,中国提出的经济增速目标是6.5%-7%的一个区间。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为实现发展目标,中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中国领导人强调,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民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中国最大的资源和优势。
面对不断加强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减少的挑战,中国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同时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