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照片拍摄于1985年,距今已33年。照片中有关人物介绍如下:中间排左起5老校长杨心敬。后排左起2杨久云、3杨希华、4杨希亭、6杨保聚。前排左起3杨霞、4杨风梅、6杨素君。
台前县侯庙镇大杨村杨希华家,是全镇乃至全县闻名的教师之家、教育世家。他们一家三代共出了9名教师,其中有5名还是校长。如此牛气的教师之家是如何练成的?教师职业对于家风有何影响?9月8日,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杨希华老人,听他讲述他及父亲、兄妹、女儿们的教师故事。
父亲的影响:
教育世家一脉相传
杨希华家族所出的第一名教师,是他的父亲杨心敬。
杨心敬是一名德才兼备的老师。据杨希华介绍,杨心敬1921年2月8日出生于台前县侯庙镇大杨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杨心敬刚刚16岁。国难当头,他毅然放下四书五经,冲向战火纷飞的疆场,积极参加“抗联”,下济宁去郓城抬担架救伤员,曾两次立功、四次受奖。
1944年4月,杨心敬解甲从教,被派到当时的寿张县抗日二高,即现在的侯庙镇大杨小学老校址任教。当时,当教师不仅苦累,而且时刻都有生命危险。日寇轰炸机对学校不断侵袭,师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上课教室不固定,或在树荫下,或在车棚里,但杨心敬根本不在乎教学条件,他组织“儿童团”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还经常带领学生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那时候,教师报酬不是实行工薪制,而是由学生给老师兑柴火、面粉、粮食等,杨心敬却把这些物品毫不吝惜地送给本村穷人和外来讨饭的,并且微笑着说:“这就是同甘共苦。”
1946年3月,25岁的杨心敬走上了教育领导岗位。1949年,他开始任莲花池小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张楼完小校长、黄堌堆完小校长、王集完小校长兼王集中心校校长。
在1957年反右运动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杨心敬没能幸免。他先是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又在“文革”中受了20多场批斗。1978年平反时,杨心敬铺开大红纸,用他那苍老颤抖的手,挥毫疾书,写出了5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共产党万岁!”随后,他重返阔别了20年的教育战线,任侯庙公社刘庄联中校长。1980年,杨心敬又被调到侯庙乡(现侯庙镇)联校,任扫盲(成人教育)校长,1981年光荣离休。
杨心敬经常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文化,掌握知识,他在堂屋里挂了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也成了杨家的家训,无形中激励着孩子们奋发学习。
5名校长:对台前教育事业功勋卓著
受父亲杨心敬的影响,杨希华和长兄杨希亭、大姐杨贵东、三妹杨久云,也都成了教师。其中,杨希亭、杨贵东、杨久云还和父亲一样,最终做了校长。
杨希亭17岁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泰安市范镇完小任高小教师,自此开始了教师生涯。当时因其身材低矮消瘦,貌不惊人,同学们诙谐地在背后称他“小老师”。不过,“小老师”在教学方面可是很有一套。仅上班1年,他就被评为泰安市模范教师。
1962年,因家庭经济困难,杨希亭要求调回原籍任教,先后在侯庙镇孟楼完小、刘庄完小、大杨联中、纸王联中、侯庙高中、侯庙中学任高小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均以教学质量高、班级管理严而闻名乡里。1978年,杨希亭出任侯庙中学副校长,1985年任校长。杨希亭对工作非常负责,他任校长时,每天早晨上课铃一响,他就站在校门口,只要是迟到的老师,都要挨批评;只要是迟到的学生,立即回家,让父母带着到校。正因为如此,杨希亭任校长第二年,侯庙中学的教学成绩就由原来的落后飞跃到全县第二名。
杨希华的大姐杨贵东,由贫下中农推荐,当上了耕读教师。耕读教师待遇从每月3元、6元、9元,最后涨到11元。即便待遇如此之低,杨贵东都没有放弃。后来,杨贵东又变成民办教师,每月20多元,她依然坚持了十几年。杨贵东先后在侯庙镇大杨小学、孟楼小学、武楼小学,城关镇后三里小学、刘楼小学、丁李小学任教,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1996年,她出任城关镇丁李小学校长,1998年退休。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