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市建市35周年。为充分展示我市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信心,汇聚龙都人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的磅礴力量,本报决定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体采编人员中开展“改革开放在基层”同题新闻大赛,并挑选优秀作品予以刊发,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孩儿她妈,收拾好了没?赶紧出摊!”8月13日一大早,清丰县双庙乡沙格寨村村民孙守训就催着妻子王艳霞,赶到村口的“军旅乐园”。
“八一”前后,到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孙守训的生意因此十分红火。“别看这个摊位不起眼,一天就能收入一二百元哩!”一提起这事,他就笑得合不拢嘴,“这真是沾了红色旅游的光。”
沙格寨村地处豫北平原。村口的“支前文化村”红色指示牌,仿佛向过往行人默默诉说着那段光荣岁月。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军区后方医院所在地。当时,全村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支前忙,为炮火纷飞的前线送军粮、抬担架、做向导。血与火的洗礼,留下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也造就了沙格寨村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因为地处偏僻,这个曾经“热闹”的村庄逐渐寂静落寞。村党支部书记周芳友感慨道:“三面河,一面沙。前些年村里道路坑坑洼洼,晚上没路灯。别说来游客,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不想回来。”幸运的是,党和国家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沙格寨村的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
如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对沙格寨村来说,红色基因和支前历史就是最大的财富,“挖掘支前故事,发展红色旅游”自然成了突破口。2016年年底开始,沙格寨村在县、乡支持下,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为村庄做了一次“整容手术”:投资200万元,整修道路4420米;栽植绿化苗木千余株,基本实现三季有花、四时有景;安装太阳能路灯153盏,新打机井15眼,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更重要的是,沙格寨村修复了傅家选将军旧居和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军区后方医院,修建了支前文化长廊、军民剧社,并将占地25亩的文化广场,精心打造成集健身、娱乐、教育于一体的“军旅乐园”。
如今,走进古色古香的寨门,眼前是一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两侧的青瓦白墙上,一幅幅手绘图生动再现了支前故事。老人和孩子聚集在造型别致的祥云剧社,观看精彩表演。游客走进整修后的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军区后方医院,参观傅家选将军旧居,缅怀那段峥嵘岁月……一条“看支前村、走支前路、吃支前饭、体支前情”的红色旅游路线日趋成熟。
日益增多的游客,为村庄带来了人气和商机。原本在家种田的周芳磊办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当时,他在家里架起几张桌子,立了个招牌,就有客人陆陆续续上门,生意也越做越好。现在,周芳磊扩建了一个大院子,提供餐饮、住宿、休闲一条龙服务。“单靠农家乐,每年营业收入在四五万元,比此前单纯务农增加了三四倍。”周芳磊说。
“红色基因激发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支撑脱贫攻坚。”在村口的展板上,一句标语引人注目。这是对沙格寨村发展方式的最好总结。除了发展红色旅游,沙格寨村还因地制宜建设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起标准化菇棚162座,带动村民长期稳定增收。
看到乡亲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双庙乡乡长杨勤亮信心倍增:“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壮大红色旅游产业,并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工厂化食用菌项目,让更多村庄像沙格寨村一样,早日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记者 王志浩 通讯员 韩娉婷)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