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近德固乡睢庄村,绿树红花相互掩映,白墙黛瓦点缀其间,潺潺河水绕村而过,金黄的麦田里不时有鸟儿腾空而起,构成了一幅轻快明丽的水彩画;
濮阳县渠村乡公西集村,水、树、房、园、路错落有致,厚重的儒家文化和独特的黄河风情相映成趣,将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理想家园化为现实;
范县王楼镇东张村,绿意葱茏、荷塘连片,道路通畅、村居整洁,驾一叶扁舟徜徉于蜿蜒的人工河,既可赏河底细沙游鱼,又可戏水面波峰浪谷,加之河水碧澄、微风轻抚,好不惬意;
…………
5月下旬,穿行于龙都大地千里平畴,白墙黛瓦、飞檐翘脊、绿树绕村、碧水流淌的美景俯拾皆是。伴着一片片欢声笑语,广大农民朋友正乘着生态振兴之势,奋力描绘着美丽家园、美好生活新愿景,很多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呈现出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近年来,我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高擎生态文明大旗,积极开局起步,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振兴的关键抓手,以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治理、村庄环境美化、绿色产品生产为重点,对山水林田湖草实施了综合性、系统性修复,推动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续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了“满目秀色看不尽、大美濮阳入画来”的目标。
立意 酝酿蝶变新生
公西集村位于渠村乡政府南4.2公里处,东靠黄河,风光优美,又是先贤公西华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然而,由于位置偏僻、缺少规划,村子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识”。
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该村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本着“保护生态,突出乡野”“挖掘整合,突出文化”的原则,对村内人文、历史、民宿、自然等要素进行“梳洗”“打扮”。今年“五一”期间,“黄河鱼汤节”吸引了10余万名游客,该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濮阳五彩黄河第一村”。
绿树成荫、景色优美的市开州北路。
不能在没有规划的地方搞乡村振兴,更不能搞没有规划的乡村振兴。对此,我市决策者深明其因、深谙其理。“要认真落实我市构建的乡村振兴‘1+1+N+1’政策体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18年11月7日,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宋殿宇高屋建瓴又具体明晰地说。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围绕“美丽乡村怎么建、乡村振兴怎么干”,一场从上至下的学习、参观、讨论热潮兴起。我市各级领导分赴各县区,既看先进典型,又看落后村庄,通过“解剖麻雀”,发现问题、汇智聚力、总结经验,探寻符合我市实际的乡村振兴路径。
今年3月6日,《濮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1个专项“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一并出台;4月4日,《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共同构筑起我市推进生态振兴的四梁八柱。
模仿只会被超越,特色才能经得住岁月洗礼。为此,我市在科学把握乡村差异和特点的基础上,不求大不求洋,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利用村情原貌和自然特色,从生态、形态、文态、业态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改造提升,着力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同时,为扎实推进生态振兴在我市开花结果,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抓好统筹协调,为生态振兴深入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不仅如此,以人为本、为民而兴的群众视角,充分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绘形 铺陈浩瀚绿意
初夏时节,徜徉在3400亩的南乐县昌乐森林公园,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绿浪翻滚、气象万千,成为我市绿色蝶变的一个典型场景。
南乐县近德固乡睢庄村人工湿地四级净化系统。
生态良好,最直观的标志就是“绿”起来。为打造绿色家园,让绿色融入百姓生活,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园为点、以河为轴、以路为廊、以黄河故道为带,大手笔打造了以黄河、金堤河、马颊河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为轴线的“千里绿道”“千里画廊”,让106国道、342国道、南林高速等重点廊道绿化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线、景观线。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展村庄街道、庭院等增绿行动,在房前屋后见缝插绿、田间地头造林增绿,让“绿色版图”不断扩张。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达30.31%,张扬起绿色濮阳的千般风情。
林与水往往相伴相生。近年来,我市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河道疏浚及坑塘综合整治工程,着力打造生态水系,提高水生态修复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时,一场场猛药去疴的治水去污、美化提升行动全面展开,“清溪清丰”“沟渠贯通水润南乐”等工程全面推进。同时,我市各县区依据自身水资源禀赋,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大力开展“水美乡村”创建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群众一出家门就能饱览迷人水色,享受亲水生活,范县王楼镇东张村便是其中一个乡村。
将黄河水主动引进村内亲水、享水,是地处黄河背河洼地区的东张村村民从没想过的事。当了33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存胜介绍说,2015年起,东张村依托自身优势,按照水系连通、亲近自然的思路,从修建渠道、整修坑塘、打造水系入手,累计斥资千余万元,打造了以亲水为核心的美丽乡村。
“你看,这是我们新建成的玻璃栈道和游船码头,6月份就开始营业了。到时候,俺这‘水窝子’就变成‘俏江南’了!”站在清澈见底的人工河岸边,张存胜感慨万千。
水活起来、清起来之后,还要持续性地治水、管水,才能真正实现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为从根本上保障河湖永畅水长清,近年来,我市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统筹实施“四水同治”,持续做好“水文章”。
清丰县马村乡夏村景色如画惹人醉。
精描 勾勒悠悠乡愁
傍晚时分,走进濮阳县清河头乡桃园村,映入眼帘的是浓得化不开的绿,金叶女贞、石楠等景观树错落有致、韵味无穷,白墙灰瓦间的彩绘诉说着浓浓的乡愁,如诗般描述的美景在这里呈现。
这样宛如江南田园风情图的村庄,在我市已星罗棋布。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推进生态振兴的一场硬仗,深入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治行动”,加快“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建设,掀起了一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乡村大扫除”,使许多昔日破败的村落华丽转身。
生态振兴,首先要从撕掉“脏乱差”的标签开始。围绕“垃圾去哪里”的问题,我市建立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为了从源头减少垃圾生产量,南乐县在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基础上,从全县选择30个村庄作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处理新途径。同时,该县还大力发展生物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通过垃圾资源化,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
美不美,看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让污水有去处,我市尊重农民意愿,根据村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科学确定连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氧化塘等治理方式,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5月20日,天气炎热,站在南乐县近德固乡睢庄村西头三个水系相连、长满芦苇和蒲草的坑塘边,却闻不到任何异味。人工湿地四级净化系统是该村根据自身地理优势,依托马颊河公园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创新实施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新模式。
除了垃圾和污水,农村“厕所革命”也是生态振兴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市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按照经济适用、维护方便、群众接受、不污染公共水体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改厕模式,争取在今年年底完成农村改厕60.6万户。
近年来,我市打出美丽乡村建设组合拳:统筹通、净、绿、亮、文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余个、精品村100余个;积极发动群众,共同创建整洁美、卫生美、绿化美、文明美、和谐美的“五美”示范庭院。
范县生态莲鳅共作模式。
赋神 激活绿色动能
如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广大群众共享绿色红利?经过多年追寻,我市找到了答案——在生态振兴中同步布局特色产业,让农村宜居又宜业。
范县王楼镇东张村就已尝到了甜头。近年来,该村依托黄河水资源,采用稻鸭共作模式栽植水稻,倾力打造农业生态园区。“鸭子吃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鸭粪排在田里就是上好的肥料。这样产出的大米和鸭肉,能达到有机的标准。现在,一斤大米能卖到10块多钱,是普通大米的3至4倍,你说利润高不高?”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存胜表示,虽然生态米价格高,但不愁销路,在北京、上海等地卖得都不错。
除了这里,还有濮阳县家家宜大米、南乐县张果屯西红柿、清丰县食用菌……借力生态振兴,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区应运而生,绿了沃土、鼓了腰包。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集聚,催生了一批风情小镇、特色村落,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对于这些,清丰县双庙乡沙格寨村村民周芳磊深有体会。抗日战争时期,沙格寨村曾是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军区后方医院所在地。然而,因为地处偏僻,这里逐渐成了“三面河,一面沙,村里道路坑坑洼”的落寞之地。
幸运的是,生态振兴的强力推进,让沙格寨村绿了起来、亮了起来、美了起来、“红”了起来,一条红色旅游路线日趋成熟。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人流、客流、钱流。瞅准机会的周芳磊办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好。“单靠农家乐,每年营业收入在四五万元,以前务农和现在真是没法比。”周芳磊心里乐开了花。
不管是生态环境还是历史遗迹,都可化身为美丽经济。
一时,濮阳县渠村乡公西集村黄河风情游、清丰县双庙乡单拐红色旅游、范县陈庄镇韩徐庄村特色乡村民宿等一大批休闲旅游与美丽乡村相融合的项目遍地开花,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丰收。
不止于此。我市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生物基材料等项目的实施,在打造生态经济模式,促进绿色发展上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思考、更高维度的探索。
…………
步履向前,生态振兴这场长跑仍将继续;翘首以待,一个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的大美濮阳正在路上。(记者 杨少军 李振涛 周源 史瑞红 通讯员 蒋晓宇 季玮 陈晓旭 文/图)
记者手记
我市在推进生态振兴过程中,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做好“种风景”“美环境”“富口袋”等文章,让老百姓有了更多幸福感、获得感,经验可鉴。
美丽生态,是构筑美丽乡村的基石。在此过程中,我市不畏难、不避艰,创新思路、先行先试,个个乡村奉献出各具特色的“美丽攻略”,使谋生态、清垃圾、治污水、兴水利、拆违建、改厕所、建庭院等行动如火如荼地全面铺开,涌现出一项项创新、一个个典型。美丽经济,是激活美丽乡村的关键。我市一大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崛起,让广袤的原野升腾着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我市目前虽然已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振兴经验,但受地域条件、发展环境等影响,我市广大乡村仍存在产业发展层次低、结构单一、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较少、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大、缺乏人才支撑等不足。接下来,我们需要用绣花功夫抓环境修复保护促进生态美,抓人居环境整治促进生活美,抓土壤污染防治促进生产美,持续做好谋长远、打基础、补短板、重潜绩、压茬干等工作,争当生态振兴“模范生”。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