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学习贯彻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系列报道·人才振兴篇
多措并举构筑乡土人才新高地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30 07:47:34   

微信图片_20190530075226.jpg

5月13日,钟丽正在范县颜村铺乡的葡萄园里为刚长出嫩叶的葡萄树浇水。钟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于2014年返乡创办了河南省佑林实业有限公司。记者在这个占地1200亩、总投资1.2亿元的园区内看到,2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连栋温室已建成投用,名优葡萄园、生态餐饮区等规划有序,均已初具规模。  

“我要把整个园区打造成集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展示农业、休闲农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产高效示范基地。”钟丽对记者说,园区年产值3000万元,可解决500余人再就业。同时,能带动当地300户农户致富,帮扶80户贫困户脱贫……  

在龙都大地,还有很多像钟丽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筑乡土人才新高地,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订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一大批田园英才“凤还巢”式返乡归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坚持市、县联动,组织近千人的专家服务团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大批“土专家”“田博士”脱颖而出……

市农业科技专家.jpg

市农业科技专家为台前县清水河乡群众讲解晚秋黄梨管理技术。   

引才  由外出务工大市向返乡创业大市转变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乡村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那么,如何破解乡村人才难题呢?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近年来,我市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劳务输出,继续输送农民外出打工,在市场经济这所“大学校”接受培训,培养、积累更多的创业人才;一手抓返乡创业,持续开发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这个“人才库”“资金库”“技术库”“信息库”,最大限度地激励在外乡贤、大学生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兴业。  

台前县打渔陈镇周庄村姜玉芬夫妇,在外打拼多年不但积累了资金,还掌握了服装制作技术。2013年,姜玉芬夫妇了解到返乡创业的利好政策,决定返乡创办儿童服装加工厂,并注册了“妙妙虫”商标。由于产品设计新颖,“妙妙虫”系列服装很快赢得市场的认可。  

在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的过程中,我市上下注重打好“乡情牌”,各县区、乡镇建立人才信息库,对有资源、有能力、有愿望回乡创业的,实行专人跟踪服务,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典型引领,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典型、促进返乡创业的先进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  

清丰县古城乡前囤上村的叶现增就是被评为濮阳市“返乡创业之星”而接受表彰的其中之一。1999年,叶现增在北京通州创办了北京嘉逸东欣家具有限公司。2014年1月,在政策和乡情的感召下,叶现增回到家乡创办了濮阳市美松爱家家具有限公司。如今,他公司的家具销往全国各地,光是家具专卖店就有160余个,还带动了当地500余人就业。  

“清丰是我的家乡,又有很多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对我们实行‘保姆式’服务,营商环境各方面比在通州强很多,我为啥不回来呢?”叶现增说,“这两年又有很多家具厂把产业转移到了清丰,光是像我这样返乡创业的同乡开办的家具企业就有26家,带动6200人就业。”  

近年来,我市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发展“一村一品”等,引导返乡农民企业家把适合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创业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清丰县的家具制造、食用菌种植,范县的农业种植、服装加工,台前县的羽绒加工、汽车配件,濮阳县的特色农业、电商平台,南乐县的食品深加工,开发区、示范区的乡村旅游和休闲产业……各级政府都相继搭建了丰富的产业平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归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下乡创业人员4.7万人,创办市场经营主体4.3万个,带动就业24万余人,我市返乡下乡创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2018年7月,全省返乡下乡创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观摩会在我市召开,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专程莅濮对返乡创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市就业创业服务团.jpg

市就业创业服务团成员为贫困群众开展家政技能培训。  

育才  培养一批批“土专家”“田博士”“领头雁”  

当前,农村普遍缺少懂“三农”、懂市场、懂管理的实用型人才。为培养更多的“本土能人”,我市坚持市、县联动,吸纳近千名优秀专家人才,组建市、县两级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就业创业专家服务团,直接下沉到村。同时,争取了73名省派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成员深入我市乡村开展技术帮扶。  

全市专家人才精准扶贫行动启动后,濮阳县子岸镇中子岸村村民王志雷在专家服务团的鼓励下,开办了雨田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决定依托当地的资源和人力优势发展食用菌种植。凭着不服输的干劲儿,加上专家的精心指导,王志雷种植的食用菌大获丰收,包括27户贫困户在内的不少村民,也相继加入了食用菌种植行列。在农业科技专家的帮助下,包括王志雷在内的很多村民如今都成了食用菌种植的行家里手。  

我市选择发展基础好的乡镇或村落,建立市、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利用其独特的实践场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训模式,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自2015年至今,我市先后在各县区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48个,教学点170余个,全市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4.21万人次,培育出了一批批“土专家”“田博士”“领头雁”。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作为乡土人才,一定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南乐县致富带头人张玉刚常说的一句话。几年前,张玉刚依靠一手过硬的技术,在杨村乡李杨村筹资创立了雨伞加工厂,经过几年发展,张玉刚已成了致富的“领头雁”,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又在郭吉道村创办了吉悦雨伞加工厂,生意更加红火,并帮助附近的村民走上致富路,他的雨伞加工厂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扶贫车间”。  

2017年2月,市政府与58同城联合建立58到家濮阳培训基地,面向群众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培训期间学员可享受“三包”“三免”政策,参训学员根据个人意愿百分百安排就业。目前,已累计培训1.6万余人,实现了“培训1万人、就业1万人、帮助1万个家庭脱贫致富”的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含金量’非常高,有技术、会管理、懂营销,下得了田、上得了网,这些‘土专家’‘田博士’‘领头雁’已成为乡村传承技艺的巧匠、带领致富的能人。”市人社局负责人说,“2019年,我们正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向纵深发展,在各县区建设标准化培训场所,打造市县乡村‘培训、鉴定、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全年计划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以上,培养高技能人才5200人以上。”  

清丰县农业科技.jpg

清丰县农业科技服务团专家向食用菌种植农户传授技术。

用才  打造一支支“留得住”的攻坚力量  

我市为增强乡村人才支撑能力,从加强乡村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入手,大力实施村级党组织“领头雁”工程,落实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选好配强村“两委”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此基础上,市委组织部依托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先后多批次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干部进行培训。  

南乐县农村妇女.jpg

南乐县村民在返乡创业园区纺织车间工作。 

市农业科技专家团通过线上指导、现场教学等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00余人,培训基层农技人员4200余人次。同时,我市开辟专家人才评优评先绿色通道,对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专家人才,在参选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学术带头人等市级以上荣誉时,给予重点倾斜,极大地调动了农业专家扎根农村搞技术帮扶的积极性。

台前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田丰,在对濮阳市绿源畜牧实业有限公司进行蹲点调研时,认为该公司可以与双胞菇种植形成互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该公司负责人王福怀也非常认可田丰的发展思路,快速实施了牛粪种植双孢菇科技扶贫、到户增收项目。王福怀从周边村庄选择了2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每个贫困户提供200平方米钢架棚温室种植场地,免费供应菌种和基料,还包教种植技术、包产品销售,使所有贫困户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

返乡创业.jpg

返乡创业人员在范县的养殖基地进行喂养。  

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有力地壮大了人才队伍,但“留得住”才是人才工作的关键。为此,我市为返乡创业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政治上的荣誉,让务农成为有体面的职业,确保乡村本土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形成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  

“我们这批返乡创业者赶上了好时代!没有家乡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我的电器厂不会发展这么好。”2015年5月返乡创办巨龙电器厂的濮阳县习城乡郝相楼村村民张文波对记者说,他的电器厂自开办以来,经济效益非常好。为回报家乡,张文波还出资6.8万元,把郝相楼村主街道修成水泥路。  

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在乡村发挥积极作用,我市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将梦想筑在乡村,真心扎根基层。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乡村振兴战略勾画出的美好前景。随着我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日渐壮大,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濮阳的乡村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记者 贺德敬)   

记者手记  

连日来,记者通过在乡村基层的采访深深地体会到,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市积极开展乡村人才引进与培养,为乡村振兴集聚动能注入了充足的人才力量。今后,仍需要补齐短板,继续加强乡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要着力实施人才引进,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建立健全相关人才政策,组建招才引智团,到高校开展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针对项目紧缺人才,采用“合同式”引才,推动重点项目高质高效完成。选派人才到脱贫攻坚一线、园区建设一线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着力培养综合、专业素质。  

要着力培养本土人才,进一步打造本土人才队伍。针对基层发展乡村人才薄弱问题,通过开设专题培训班,让人才“走出去”开阔视野,了解发达地区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互联网+农业”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能力。组织专家开展培训,指导农业、畜牧、乡村旅游类发展,重点培养种植业示范大户、养殖业示范大户、专合组织带头人、创业致富带头人、星级农家乐带头人,打造一支本土的乡村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要立足基层强化选树典型,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设置多渠道的奖励扶持政策,选树典型,鼓励人才发力乡村振兴,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去努力、去拼搏,从而实现农村美、农业强,最终实现农民富。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