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都五月,繁花似锦,绿树成荫。走进我市农村,泛黄的麦穗籽粒饱满,菌菇在大棚内旺盛生长,畜禽在栏舍内快速育肥。名优特产品走下生产线,通过物流送到了天南地北。游客到田间地头休闲采摘,其乐融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起来、美起来、富起来,最重要的是靠什么?答案是两个字:产业。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绿色高产高效为方向,以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为核心,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关键,通过调整结构、提升品质、拓展功能、发展经营、创建品牌等多种方式,促进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支撑。
濮阳电子商务产业园特色展览馆一角。
“六优四化”提质增效
初夏时节访清丰,田间不时可见排列整齐的各种大棚,里面种着种类繁多的食用菌;县城的产业园区里,一系列“丰”字号食用菌企业的工厂化生产颇具规模。人们仿佛置身于食用菌的王国。
清丰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小蘑菇变成大产业,改变了农民依靠自身耕地发展生产的格局,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振兴乡村的产业发展之路,为有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筑牢大粮仓、丰富大厨房、做优大餐桌做出了积极探索。
开发区王助镇乜村花农忙着采摘鲜切花。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好“六优四化”,即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瓜菜、优质花生、优质饲草、优质林果,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迅速解决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业土地利用率、农村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转化率三个“不够高”的问题。
2019年,全市计划新增“六优”农业种植面积22万亩,达到290万亩,其中优质小麦80万亩、优质水稻35万亩、优质瓜菜72万亩、优质花生58万亩、优质饲草15万亩、优质林果30万亩,发展肉牛15万头,肉类、禽蛋、奶业总产量分别在27万吨、29万吨、7万吨以上。
在思路谋划上,我市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打造沿黄河、沿G106、沿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和城区周边区域的“三带一圈”高效农业和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带。在具体行动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在宣传推动上,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品牌宣传推介,让濮阳的特色农产品名声更好、影响更大。
“农头工尾”引发聚变
5月22日,南乐县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园里,河南龙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弥漫着浓浓的“爆米花”香味。
近年来,我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农头工尾”最为典型的代表。在这里,玉米不再是食物,而是经过一道道“魔术”加工,“变身”为可降解的塑料袋、农用地膜、无纺布、内衣、被子、饭盒等日常生活用品和农用产品。一条完整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在南乐县基本形成,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
南乐县千口镇德信食品有限公司忙碌的工人。
另一方面,以“粮头食尾”为模式的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以特色农业规模种养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延伸配套向精深加工推进,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价值倍增。
目前,我市正在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一批基础条件好的生产基地,围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等优势农产品,做优面(米)制品、做强肉制品、做大乳制品、做特果蔬制品、做精油脂制品,提升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力争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
为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关键作用,我市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链领军企业,以22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依托我市10个省定产业化集群和6个省级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力争到2022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15家,着力打造12个以上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44家,超10亿元的达到3家以上。
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端午节临近,国家AAA级景区华龙区东北庄杂技文化旅游景区正在紧张筹备各项民俗活动。杂技小院、杂技博物馆、戏曲大舞台、建业大集古镇、野生动物园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项目相继建成,成为我市乡村振兴发展第三产业的典范。
乡村旅游,为乡村发展注入“一池春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中央和省委、市委作出的一项带有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是促进农民就业、脱贫,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
游客在建业大集古镇体验民俗文化。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乡村旅游点100余处。其中: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79个,全国金牌农家乐12家;省特色旅游模范村4个,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7个,省乡村旅游示范休闲农庄2个,省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省特色旅游景观村镇7个。37个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点已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下一步,我市将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制定全市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原则指导各县区、乡镇村旅游规划,按照规划稳步推进。重点在乡村旅游片区景观道路互联互通、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规划布局方面下力气,推动旅游配套功能完善,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打造濮阳亮丽名片。
市农业农村局调研报告显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日渐活跃,预计到2022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可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
农村电商助力经济腾飞
吕国伟是一家电商平台在台前运营中心的负责人,今年夏天,他的生意做得和这天气一样“火热”。和他合作的农业合作社目前有6家。各合作社生产的玉米、金蝉等农特产品通过各大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我市紧抓“互联网+”发展机遇,以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抓手,推动电子商务应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致力于把电商打造成贫困群众得实惠的致富产业。先后创建了范县、台前县2个国家级和濮阳县、南乐县2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濮阳县王称堌镇新王称堌村农民在检查刚孵化出的鹅苗。
数据显示,我市已建成县级电子服务中心7个、乡级服务站62个、村级服务点1442个,其中贫困村服务站点571个;建成区域性集配物流中心7个、贫困村快递物流网点388个;建成特色产品体验馆8个;培育农村电商龙头企业12家、农产品品牌11个;吸纳贫困群众就业4000余人;举办专项电子商务培训班500余期,累计培训4万余人次。
农村电商遍地开花,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市先后出台《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濮阳市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暂行办法》《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快递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保障土地供应、落实税收优惠、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濮阳市农村电商扶贫支持办法》,对农村电商扶贫给予资金补助,推动了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在农村的快速发展。
电商只是物流的一种形式、一个缩影。按照规划,我市还将加快建设农产品多种形式的销售平台和联通全国的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供应链,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大型商超、专业市场等建设网上商城、网络云店,实现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无缝对接。引导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开展农产品统购分销、统购集配和网上销售服务。
乡村振兴东风正劲,三产融合蓝图绘就。产业融合发展直接促进了农业从“卖产品”向“卖文化”“卖风景”“卖体验”转变,带动万千农户逐梦小康。随着一项项发展措施的相继落实,一个个建设工程的有序推进,我市乡村振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金光大道上顺势腾飞! (记者 孟晋 王志浩 通讯员 闫峰 牛惠茹 韩惊涛 李忠杰)
记者手记
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是筑石铺路的重头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契合了乡村产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长期以来,农业主要提供初级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如今,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不断被挖掘,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全方位大规模向农村渗透,一二三产业呈快速深度融合态势。
记者在采访中也深深地感受到,农业主业要兴,农村百业更要旺。现代农业已经完全不是“单打独斗”,一产“接二连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谱写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令人惊喜的是,电商进农村不但锦上添花,也是雪中送炭。以农村电商为渠道,以往“藏在深山无人知”的特色农产品进入城市人的餐桌,而丰富多变的市场信息也得以“无延迟”地直达农户,为农产品上行开辟了新通道,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展了新空间。
沃野平畴织锦绣,乡村振兴家当厚。走上了产业发展的金光大道,龙都乡村振兴的步伐必将更加铿锵有力!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