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奋力书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濮阳答卷”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21 07:49:21   

学习贯彻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系列报道开栏的话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指路领航,为河南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日前召开的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发出了进一步增强使命担当、谱写更加绚丽“三农”篇章的动员令。  

为在全市掀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高潮,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本报成立专题报道组,围绕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农村改革八个课题,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宣传报道活动。今日起,本报开设《学习贯彻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系列报道》专栏,反映我市各地各行业不负重托,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实践与探索,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壮志豪情。本报今日三版刊发第一篇——《奋力书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濮阳答卷”》,敬请关注。  

5月18日,濮阳县子岸镇3万亩成方连片的高标准粮田里,两尺高的麦子绿中泛着淡黄。微风吹过,麦叶间细碎的摩擦声悄然入耳,让人提前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信息显示,今年我市小麦长势好于去年,夏粮丰收在望。粮食增产,对农民意味着一年的好收成,对国家来说则意味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定海神针”。  

粮食,还是粮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话题,也是濮阳人的自豪。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要求,紧紧绷住粮食安全这根弦,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面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粮食总产量连年攀升。以2018年为例,我市共建成21万亩高标准粮田,优质农作物发展到286.7万亩,粮食总产量287.1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应有贡献。  

政策保驾激发干劲  

8架农用植保航空器、8台玉米收割机、26台小麦收割机、32台大型拖拉机、130余台各类配套农机具,这是“国字号”农机专业合作社——台前县吴坝镇新科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前的家底,其种类之多着实让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凭着这厚实家底,台前县吴坝镇新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2018年完成小麦联合收获5万亩、玉米机械收获1.2万亩、机械耕整地3.4万亩、机械植保3万亩,承接流转土地3000亩、托管土地4200亩。

“这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市里的好举措。种粮有补贴,购机有补贴,咱农民种好粮、多打粮的积极性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新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佃秋的这席话说出了我市众多农民的心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历史经验和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粮食安全既事关经济大计,也事关政治大计、战略大计,一个国家只有做到粮食基本自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才有坚实基础。我市作为河南的粮食主产区、国家规划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是我市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  

我市的决策者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强调,抓好粮食生产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市委书记宋殿宇多次强调:“我市是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主产区,保障粮食安全义不容辞。”市长杨青玖也明确表示:“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  

说了算,定了干。近年来,我市在发展粮食生产中,始终认真执行中央、省各项涉农政策,尤其抓好了支农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确保把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户,各级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对支农惠农政策进行量化、细化、实化,并建立工作责任制,实行责任推动,使各项惠农政策得到顺利落实,受到了全市农民群众的欢迎。

152444ce2251efc06aca1eaf8679032d.jpg

濮阳县郎中乡农民在对麦田进行管理。  

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大礼包”,为我市保持粮食生产好的态势注入了强大动力。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例,自此项惠农政策实施以来,我市累计投入各级农机补贴资金2.3亿元。2018年起,我市对农机购置实行了敞开补贴政策,有力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购机需求,为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惠农的政策、我市落实粮食安全的具体措施,像春雨一样滋润了龙都的土地和农民。新一轮购买农机热、承包土地热正在我市农民中掀起。  

耕地挖潜提高产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  

领袖的嘱托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各部门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扛牢粮食安全重任,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等,切实保障耕地面积。现如今,保护耕地资源、坚守耕地红线已成为我市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对我市来说,在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充分挖掘耕地潜力,提高耕地产能,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下雨变汪洋,收获靠肩扛。要想多打粮,全靠天帮忙。”由于村庄地势低洼,沟渠排水不畅,几年前的濮阳县子岸乡杨寨村农业生产方式极为落后,农民增收有限。回想起当时种庄稼的种种情景,村民杨进生至今仍心有余悸。  

不过令杨进生欣慰的是,通过近年来实施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以前“逢雨必涝”的低产田,摇身变成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田,极大地拓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途径。  

为持续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我市自2012年启动了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这也是我市为实现粮食增产开辟的新途径和重要抓手。作为永久性粮田,其对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面积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基础设施完善和科技配套的“超吨粮田”,其对提升地力,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发挥着巨大作用。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高标准粮田260万亩,区域内年粮食亩产能力均达到“吨粮”以上,确保了在稳步提高粮食产能的前提下,集约更多土地资源去调整农业结构,让种植结构更加优化。  

我市还按照“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生产稳定、能划尽划”的原则,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坚持把光热水土条件好的优质地块、把产粮大县耕地、把全市规划建设的274.6万亩高标准粮田优先划入上述“两区”。截至目前:全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10.8万亩,超过省下达任务0.8万亩;划定重要农产品保护区20万亩,圆满完成省下达任务。  

如今,一片片高产稳产的高标准粮田,一条条水流相通的渠道,一条条笔直宽阔的田间水泥路,充分释放了耕地潜能,支撑起了濮阳大粮仓。  

水利建设夯实基础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水利建设更是粮食安全的命脉。  

走进位于范县陈庄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利扶贫万亩示范田,只见田野里,一条条衬砌一新的沟渠贯穿田间,沟渠两侧饱满的麦穗迎风摇曳,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不用电,不用油,两脚一蹬水到头。”说起当前的灌溉条件,陈庄镇前双庙村村民李兴福赞不绝口。  

令人不曾想到的是,范县在历史上是重度盐碱地。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产盐碱,种地不打粮。”而现在,这里却是渠相连、田成方的“中原米乡”。当地干部群众坦言,这个颠覆性的改变,最主要是受益于水利建设。  

近年来,范县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以省“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为载体,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保障民生”为根本,按照“重实效、出精品、树形象、惠民生”的治水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规划统筹,规范建设管理,使得该县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成绩突出,在今年4月4日召开的河南省“四水同治”暨高标准粮田建设推进会议上,省政府对2015—2017年度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进行了表彰,范县再次被授予“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先进集体,这是范县连续21次获此殊荣。  

范县的变化是我市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我市地处黄河故道和现在的黄河“豆腐腰”河段,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造成了非旱即涝、旱涝交替、风沙频繁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  

为改变这种现状,建市以来,我市坚持“治水兴农”方针,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以引黄、除涝、节水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了引黄入冀补淀、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水利工程,水利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全市建设万亩以上灌区23个,农田总灌溉面积达到355.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41.2万亩。

范县陈庄镇农民在进行水稻插秧。贺德敬 摄.jpg

范县陈庄镇农民在进行水稻插秧。  

水沛则粮足,粮足则天下安。如今,行走在我市广袤的乡村,一条条新建、改造的沟渠里流水哗哗,描绘出龙都濮阳壮丽的水利蓝图,也让人们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的希望,感受到了粮食丰收的喜悦。  

科技护航增加效益  

科技兴农,种业先行。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种子的优良品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在市农科院的示范带动下,濮阳县五星种植专业合作社已连续7年推广郑麦7698,当地农户特别喜欢这个品种,去年亩产普遍在1100斤以上,远远高出普通小麦的产量。据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由于小麦品质突出,合作社还分别与豫粮集团、濮阳豫航面业等粮食加工企业签订了收购订单。最终,这些小麦将被加工成面包粉、饺子粉等专用面粉或高档食品运往全国各地,最后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近年来,我市加大优良品种培育力度,紧紧围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思路,以保证种子质量为核心,依托现有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种子企业,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集成技术推广力度,结合主推粮食作物品种特征特性,集成从种到收各环节高质高效技术,推广“最适”种植模式、“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综合效益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为优质粮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围绕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大力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增施有机肥,在替代化学肥料上下功夫,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通过多渠道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逐步减少化肥用量,进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市还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健全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民群众素质等措施,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栽培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增产潜力。目前,我市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粮食作物增产增效和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等得到快速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小麦氮肥后移、玉米“一增四改”和适时晚收、水稻旱育稀植等主推技术普及率95%以上。  

寒耕暑耘,春华秋实。濮阳人正在一张张沾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业清单上,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奋力书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濮阳答卷”。

记者手记  

中国古代先贤把国民的吃饭问题列为“八政之首”,经典性指出“民以食为天”。可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在采访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农民愿不愿意种粮、愿意种多少粮,关键看种粮能给农民带来多少收益。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的嘱托,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加强以水利和高标准粮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在采访中,最让我们惊叹的是,台前县吴坝镇新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各类农机的保有量、托管土地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从长远来看,这种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合作社,既是今后农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也是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出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地处河南的粮食主产区、国家规划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我们,唯有紧紧绷住粮食安全这根弦,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方能肩负起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记者 吉子文 王金勇 王同录)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