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汉代卓文君在《白头吟》里,写出了很多人对爱情和婚姻的期许。婚礼是带着美好的爱情开启婚姻的钥匙。时代在发展,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如《白头吟》里说的一样不曾改变,但婚礼的模式有了不小的变化。昨日,记者采访了部分60后、70后、80后和90后,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婚礼也不相同。
60后: 自己做件红褂子坐着自行车就出嫁了
“一转眼都结婚35年了,我们当时的婚礼和现在的差别太大了!”市民王女士感慨。
王女士兄弟姐妹六个,她排行老五。王女士的父母给孩子选择结婚对象时,都是在附近村里找的。“我们离父母家基本上都是步行半个小时的距离,那时候他们觉得孩子离得近了相互有个照应。”王女士说,她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后,父亲的一位朋友给她介绍了她现在的丈夫。
王女士回忆说,她家在县城里面,那时候去电影院和戏剧院都很方便。结婚前,她和丈夫也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去看戏、看电影。丈夫去北京出差时,也会给她带礼物。“我们谈恋爱不像现在年轻人想的那么无聊或老土。”王女士骄傲地说。
谈恋爱觉得合适后,两家人开始商量婚事,订婚、办婚礼这些程序样样不少。订婚的时候,男方家一般会给600元作为聘礼,条件不太好的家庭会给一条毛巾被作为聘礼。订婚完选好结婚的日子后,双方开始筹备婚礼事宜。女方结婚时会陪嫁一些家具,比如衣柜、梳妆台等,读过书的人会带一张写字桌。准备完嫁妆后,新娘就开始准备嫁衣了。“那时候没有婚纱,有的人结婚时就穿平时的衣服,有的会做一件红褂子,这就是嫁衣了。”王女士说。
结婚当天,王女士穿着自己做的大红褂子,梳好两条麻花辫,扎上红头绳,等着她的新郎到来。“那时候汽车很少,能用汽车娶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是坐着自行车出嫁的。”王女士笑着说。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前面就是自己要共度一生的男人,条件虽然简陋,但阻挡不了新婚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了新郎家以后,婚礼正是开始。王女士介绍说:“说是婚礼,就是拜天地,中国最传统的仪式。”仪式结束后,就进入新房了。前来送亲的年轻的家人和婆家人,都会到新房里热闹一下。大家说些祝福的话,吃些早已准备好的花生、瓜子和喜糖,希望也可以沾一些年轻人的喜气。
到了吃饭时间,婆家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那时都是在自己家做饭,从邻居家借一些桌椅碗筷。院子里、屋子里坐的都是宾客。这酒席够健康、够热闹。”王女士幸福地说。
70后:洁白婚纱公主梦浪漫婚礼成佳偶
每个女孩儿都会幻想着穿上洁白的婚纱,盘起长发,穿上红色的高跟鞋,挽着新郎的手臂,伴着喜庆的婚礼音乐步入婚姻的殿堂。部分70后女孩儿在结婚时实现了这些愿望,她们穿上白纱裙,像公主一样,和王子步入幸福生活。
1993年,从河南师范大学毕业的曾老师来濮阳一所高中任教。曾老师是湖南人,当时和他一起来濮阳任教的外省教师还有两名。第二年,又来了三名外省教师。来到濮阳后,他们喜欢上了濮阳这座城市,喜欢上了自己工作的学校,决定在这里定居。经过朋友介绍,他们相继都有了女朋友。那时候交通没有现在方便,外省教师的家人来给他们操办婚礼很不方便,于是学校准备给他们举行集体婚礼,加上本地的教师,九对新人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
“那时候已经开始流行拍结婚照了,这是一件很正式也很重要的事。拍结婚照前一天,我怎么也睡不着,想着明天照相的事,又紧张又兴奋。”曾老师笑着说。以前只知道穿上婚纱的女孩儿都很漂亮,但当曾老师看到穿着婚纱装扮好的未婚妻后,还是激动得一时间不知道怎么用言语去形容。“当时觉得她比童话故事里的公主还要美丽。”曾老师夸赞说。
大喜的日子如期而至。曾老师和其他几名老师,在学校的大会议室举行了结婚典礼。“那时候我家没有来人,但台下坐了很多观礼的人。我本来因为家人没能来有些不开心,但婚礼开始后,喜庆的氛围和台下观礼人的祝福,让我忘了那些。”曾老师说。
婚纱、婚礼在那个年代都有了,自由恋爱也变得常见了。“我好几个同学都是自由恋爱结婚的,他们有的是同事关系,有的是同学关系。”市民石女士告诉记者。
石女士是南乐县人,高中毕业后来到濮阳市打工。在一家酒店工作时,发现一名男同事人不错,经过了解,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不久后,她穿上了洁白的纱裙,和男朋友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80后、90后: 旅行结婚、裸婚、个性婚礼婚礼形式多样化
80后和90后是追求个性的人,他们追求与众不同。于是,新的婚礼形式慢慢出现。旅行结婚、裸婚、个性婚礼等,都开始出现。
“我们都不喜欢婚礼的那个仪式,但又都喜欢旅游,所以就选择了旅行结婚。”市民刘女士说。刘女士和丈夫都是性格内向的人,设想着站在舞台上完成婚礼的环节时,两个人都觉得拘谨不自然。“与其那样紧张,不如过得有意义。”刘女士说,她从小就觉得西藏是一个很漂亮、很有故事的地方,于是和家人商量后,她和丈夫坐上了去拉萨的火车。“坐着火车一路走,一路看沿途的风景,我们都觉得不虚此行。”刘女士至今想起心里也很高兴。到了结婚的日子,刘女士和丈夫到布达拉宫门前合了一张影,给他们的结婚留作纪念。
裸婚是2008年兴起的网络新词汇,是指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领证结婚的一种简朴的结婚方式。现代人越来越强调婚姻的“自由”和“独立”,裸婚就成了一些新人的选择。市民武先生和妻子约定等他们结婚10周年的时候去拍一套婚纱照,让妻子披上洁白的婚纱,继续做他的公主。武先生今年31岁,3年前和妻子领证结婚了。“我们只领了结婚证,其他什么仪式都没有。”武先生说。武先生的父母亲是农民,靠种地为生,艰难地供他读完了大学。读大学时,父母借了很多钱,当时武先生就想,毕业以后坚决不能再让父母为钱犯愁。工作后,武先生开始陆续相亲,刚开始都很顺利,可当武先生提出裸婚时,女孩儿们都拒绝了,直到遇见现在的妻子。在他们相恋1周年的时候,武先生和妻子去领取了结婚证,成了合法的夫妻。“我的聘礼除了我这个人,就是我要让她过上好日子的决心。一个女孩儿能这么相信我,在我什么也给不了她的时候毅然嫁给了我,我不会让她和我过苦日子的。”武先生坚定地说。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经过努力工作、勤俭生活,结婚的第三年他们攒够了房子首付,在濮阳有了自己的家。
“现在没有点儿才艺都不敢结婚了。”看到网络上的婚礼短视频时,市民于女士感慨说。结婚前,于女士在网上看婚礼视频时,发现有的新娘会在婚礼上唱歌或者跳舞,将婚礼推向高潮。于女士想让自己的婚礼有些不同,就和丈夫商量,她唱一首歌,丈夫和几名同学跳一段舞。为了让婚礼更热闹,更有意义,两人就这么决定了。婚礼前一周,于女士练习了歌曲《我只在乎你》,新郎和同学排练了热门歌曲《我们一起学猫叫》的舞蹈。今年10月5日,婚礼即将开始时,《我只在乎你》的音乐前奏响起了,于女士唱着歌出现了婚礼现场。等亲朋好友得知是于女士在唱歌时,都热烈鼓掌,并称赞好有创意。随后,婚礼按照流程逐项进行。当所有的婚礼项目都结束后,歌曲《我们一起学猫叫》的音乐声响起了,新郎和几名同学跳起舞来,给在场的亲朋好友又一个惊喜,也给了新娘一个别样的新婚礼物。“现在看他们几个一米八的男人跳那么可爱的舞蹈,我还会忍不住大笑。婚礼有些环节是固定的,但只要自己去用心设计,每个人的婚礼都可以独一无二。”于女士说。(记者 李娇)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