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蘑菇棚里的致富大赛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29 07:51:27   

削尖、整理、装箱……随着43名削菇能手干净利索、有条不紊的一系列动作,一个个顶着“小伞”的鸡枞菌,被依次打包装箱。这是8月24日,在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削菇大赛。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比赛,更是我们村的致富大赛。”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说,“大伙儿铆足了劲,要比比谁家的食用菌种得多、品相好、卖价高。”  

初秋时节,豫北平原已进入收获季节,赵家村种植的食用菌迎来又一个丰收季。2017年,清丰县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积极推进“党建做保障、政府做引导、公司做龙头、基地做示范、贫困户做股东、种植户做产业”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新建70个标准化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带动1.7万余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2017年,267座大棚在赵家村拔地而起,成为该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先行军”。35岁的贫困户闫彩玲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利用8000元到户增收资金承包了1个大棚。没想到,收获的头几茬袖珍菇就赚回了成本。仅一年时间,她就净赚4万余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今年我又种了2棚鸡枞菌,挣上3万元不成问题。多亏县里帮咱找到了种植食用菌这条致富的好门路!”闫彩玲说。  

在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水电费、土地租金由政府解决,龙头企业负责种植技术和产品销售。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2018年,赵家村新建342座食用菌大棚,吸引了更多贫困户参与种植。返乡农民工赵文献在驻地技术员的指导下,学会了调温调湿、定期采摘等技术。在他看来,承包食用菌大棚比出门打工有前途,一年忙两季,收入七八万元不成问题。赵文献说:“下一步,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再建2个食用菌大棚,明年再发一笔蘑菇财。”  

除了种植食用菌,在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打零工也不少挣钱。记者当天看到,每个大棚里都有10余名妇女在采摘鲜菇。赵玉甫介绍,食用菌种植的很多环节需要劳动力,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到基地打工,每人每月最低也能挣到1500元。  

如今,拥有609座食用菌大棚的赵家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鸡枞菌生产基地,产品被端上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百姓餐桌。一筐筐蘑菇换回一沓沓钞票,真金白银的效益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大家的干劲儿越来越足。一场不甘落后的脱贫致富大赛,在清丰大地悄然展开。(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韩娉婷)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