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日行千万里 朝发夕还家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10 22:38:38   

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还家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成绩斐然  

光明日报记者 訾谦 光明日报 通讯员 郑惠原  

从“用双脚丈量”到乘坐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从“黄金向海里扔”到港口智能化,从坐飞机想都不敢想到务工者春运乘机回家过年……改革开放40年来,居民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交通运输业发展成绩斐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模式”。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社会发展的强力保障,在我国的对外关系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前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公路建设高峰论坛上,人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变化,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和变迁。  

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去不了的地方  

40年前,对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甘肃甘南人来说,走出村口,就意味着要“出一趟远门”。  

“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基本靠双脚。放假休息基本不回家,不是不想家,是回一趟太难了。”家住甘肃省合作市的75岁退休老人牛永平说,“偶尔回家一次,回单位的时候天没亮就要背着大包干粮出发。那个年代的我们,回趟家要20多个小时。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柏油马路直接修到村口,回趟老家也就1个小时左右。”  

“‘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去不了的地方’,这是现代人们出行的真实写照。”原交通部副部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胡希捷介绍,中国的陆路交通在全世界已经排名前列,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城市轨道运营里程等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铁路交通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统计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内地已开通并运营城轨线路共计165条,运营线路长度达5033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732公里,世界排名第一;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685公里,世界排名第二,日均客运量1035万人次,全年累计客运量37.8亿人次,位居全国首位。  

“自1969年北京开通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用不到5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发达国家150年的发展历程。”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介绍,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  

除了城市内部,城市与城市间的出行如今也十分便利。高铁的飞速发展,将百姓生活带入了“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的“穿越”时代。胡希捷说,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的三分之二,覆盖了65%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  

全球吞吐量前十港口中国占七席  

偌大的码头装卸现场,吊车和自动导引运输车忙碌不停,一个个集装箱被准确无误地吊起和安放,操作控制中心里只有寥寥数人在用电脑指挥控制着这一切。  

这是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日前参加部离退休部长党支部活动时,在全球单体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码头——上海港洋山港区四期码头看到的场景。  

洋山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崭新的里程碑,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象征,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据统计,上海港已连续8年保持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位置,它的发展是我国港口改革开放的缩影。  

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我国港口占有7席。其中,上海港以4030万标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深圳港、宁波舟山港、香港港分列第三、四、五位,广州港和青岛港分列第七、八位。  

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港口普遍受“压船压港”困扰。“改革开放前,港口压船压货司空见惯,船舶在港停留少则几天、十几天,多则几个月,港口经常要组织疏港运输的‘会战’。外轮船长嘲笑我们的港口是黄金向海里扔。”黄镇东回忆。当时他在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工作。  

为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1985年国务院针对港口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包括对下放地方领导为主的港口实行以收抵支的“以港养港”政策、鼓励港口利用外资、引进先进工程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以提高港口装卸效率等。这些政策和措施,调动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港口建设速度。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