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致敬40年 看濮阳巨变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二银调解 人人点赞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2-06 08:12:01   

d158d88e-48ee-4847-9064-0888455c5089.jpg

调解群众矛盾。

夫妻之间因误会产生嫌隙,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从拌嘴发展到动手,眼看感情遇冷、保不住婚姻,找二银;兄弟妯娌之间因赡养老人或分家析产问题心存芥蒂,意见不一,从彼此怨恨演变到彼此翻脸,险些手足相残、反目成仇,找二银;邻里之间因地边宅基权属问题结下疙瘩,意见相左,各自不满,从怒目而视升级到出言不逊,行将邻里失和、化玉帛为干戈,找二银……11月29日,记者赴开发区皇甫办采访时发现,一个叫二银的人名声很响亮,很有群众基础,人们每有大事小情,都习惯找他说道说道去。

c320c47a-8c6c-4567-acd8-71ec66a16448.jpg

边帮群众干活边和群众谈心。

二银何许人?

二银是皇甫办司法所二银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一名专职调解员,大名叫王平银,今年51岁,后皇甫村人,因在家排行老二,故小名二银。在乡间,人的小名一般比大名响亮,王平银因为做的是四邻八村的群众调解工作,尤其如此。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张庄村回访一位叫康素娥的老人。康素娥老人已88岁高龄,但看见王平银来,仍忙不迭地找杯子拎暖瓶,要给他沏红糖水,还端出来一盆肉馅,要给他包饺子吃。老人眉开眼笑地说:“我如今吃得饱穿得暖,全是托了人家二银的福。不叫他吃个饭,我这心里过意不去。”

王平银告诉记者,康素娥老人是去年年底到二银人民调解工作室求助的,说她的两个儿子已连续5年没尽过赡养义务,再不管不问下去,她就没法儿活了。老人的老伴在时,他们的生活起居一直由二儿子照顾,他们的土地也由二儿子种着。后来,大儿子从外地调回本地工作,兄弟俩达成协议:父亲由二儿子养老送终,母亲由大儿子养老送终,父母的责任田也由兄弟俩分开种。但之后的数年,二儿子以大儿子的工作是接了父亲的班为由反悔,一直没出让土地。所以,父亲去世后,大儿子拒绝将母亲接到家中赡养,理由是他没种母亲的地。一个往外推,一个不接收,老人就给晾起来了。老人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且身体还算硬朗,就在麦熟时节一天到晚地拾麦子,在秋收时节起早贪黑地捡豆子、玉米、谷子,再挖点野菜,勉强维持生计。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手脚越来越不利索,老人身上的疾病也多起来,渐渐不能自食其力,不得已才前来求助。

王平银先是买了些吃的喝的安顿好老人,再通过侧面了解情况,梳理出事情的来龙去脉,接着就分别去做那兄弟俩的工作。他对大儿子气恼二儿子多年种着老人土地的心情表示理解,但对其就此拒不养老的做法不能苟同,因为于法、于理、于情都不通。况且,接父亲的班参加工作,一辈子旱涝保收,哪是种庄稼的收成能比的,怎能看不到大处,总在小节上算不清账!看到大儿子开始默默反思了,王平银又马不停蹄地去劝解二儿子。他对二儿子赡养父亲的做法表示赞赏,但也对其长期种着母亲土地的行为给予委婉的批评。至于大哥接班参加工作,那也是按着长幼顺序来的,真要把大哥晾在一边,由年龄不够、经验不足的二弟接班,于法、于理、于情不通不说,怕人家单位也不接收,接收了也不是没有劝退的可能。到头来错过机会,兄弟俩都种地,那恐怕早就寸土必争了,哪还能由着其一种再种!经他这么一说,先前只顾怄气的兄弟俩的心结打开了,仔细想想,可不是彼此都沾了对方的光,又都欠着对方一分情!然后,他把老人和兄弟俩叫到一处,说:“这是老人顾及脸面,没把你俩告上法庭,真要打官司,到时颜面不保不说,该赡养的还是得赡养,该退地的还是得退地。老人深明大义,咱当晚辈的更该知恩图报。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都80多岁了还耳聪目明,这是咱的福分,可别再有福却不懂得享了。”

27f96fa9-d67e-4730-bff9-7636a9397129.jpg

宣传法律知识。

就这么着,既晓之以理,又晓以利害,前后不过一个星期,问题便得到妥善解决:大儿子把老人接到家中,二儿子把老人的地转让了出来。兄弟俩握手言和,老人也很知足。她说,托二银的福,她现在天天含饴弄孙(重孙子孙女),安度晚年,尽享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今年秋天,张庄村的张某与他的亲兄弟因打麦场场边问题发生纠纷。兄弟俩反目成仇不说,妯娌俩和其子女也参与了争吵,一度闹得不可开交。收到张某的调解申请后,王平银立即赶到现场,先平息了两家人的吵闹,接着做说服教育工作。经了解得知,兄弟俩的打麦场用地,是父母遗留的一座老院子的宅基。他们把老院墙老房子推倒后,一分为二,用来做打麦场。既然两个场地紧挨着,面积又都不大,难免发生麦子扬过来、玉米滑过去的事儿,纠纷也就因此而起。王平银给他们说:“父母留下田产是叫你们用的,不是叫你们争的。若二老泉下有知,看见你们兄弟翻脸,那还怎么安息、怎么瞑目?父母活着时为咱操了一辈子心,如今去世了,难道还不让他们的魂灵歇会儿?”几句话说得兄弟俩满面羞惭,低垂着头,再也剑拔弩张不起来了。王平银又耐下心来,给他们讲古人六尺巷的故事,邻里之间尚且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佳话,何况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又是哄,又是劝,又是批评教育,最终把一分为二的场地又合二为一,两家人共用。这样一来,既扩大了场地面积,也消除了界限。张某的妻子说:“二银哥就是会做工作,我们先前只是觉得场小不够用,就是没想到合起来用。这下好了,以后扬场摊场的时候,再也不用束手束脚的了。”

在调解室厚厚的一摞调解案例上,上述纠纷只是其中的两例。王平银告诉记者,调解工作多是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却事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事关全办的安定团结,更事关司法实践的公平正义,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妥当,就有可能发酵成大事。他说,做好调解工作,得像中医看病一样,学会望闻问切。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从2015年成立二银人民调解工作室以来,他已成功调解民事纠纷90多起,有效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3起,有效阻止群体性事件7起,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80多次,直接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群众满意率100%。2016年度、2017年度,他先后被评为全区、全市金牌调解员。

皇甫办副主任管泽铭告诉记者,王平银出任调解员之前,曾在后皇甫村当过10多年的党支部书记,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因工作对象一直是本乡本土的乡亲,他也就一直被乡亲们亲切地叫着这个小名:二银。所以,2015年7月,皇甫办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的时候,充分尊重社情民意,直接以他这个小名命名。“现在看,”管泽铭说,“这个以二银名字命名的调解室不仅得力,而且还很得民心,群众有了问题,不再动不动就堵政府的门,也不再动不动就去上访甚至越级上访,而是不约而同地去找二银。二银也总是不负众望,以法育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为全办社会综合治理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