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市科技局按照全市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紧跟中央和省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主动作为,认真谋划,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凝聚了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出台政策,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合力。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优化整合科技计划,推动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实施。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围绕科技计划功能定位,将我市的科技计划体系优化整合,形成了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创新体系建设专项、科技人才与团队建设专项五大类,推动了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在这一计划体系指导下,共安排市本级科技项目218项,安排经费5620万元,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102项,获得经费4700.5万元。项目的实施,解决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
改革科技成果鉴定方式,提高鉴定效率和成果质量。对医疗卫生项目,由一个项目一鉴定的方式,改为集中受理、集中鉴定方式,降低了鉴定成本,提高了鉴定效率和成果质量。2015年我市2个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居全省第一位。
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专利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累计申请专利3297件、授权专利2290件。全市有效发明专利422件,万人拥有量达1.17件,居全省第七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拥有率达到17%,超额完成全国2015年平均实现10%的目标。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发展创新载体,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培育,目前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33家,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市创新型示范企业33家,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2家、市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5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2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8家。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全市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4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河南省院士工作站2家。2015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众创空间联盟,盟员单位已达35家。
积极推动开放创新,政产学研合作取得明显成效。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优势资源,补齐我市创新短板。建设了上海―濮阳创新驿站、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濮阳工作站等技术转移平台。成功举办了“科技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走进濮阳技术专题对接暨第三届中国濮阳政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等一系列政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累计举办政产学研对接活动29场。促成了市政府与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24所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全市共有403家企业与国内338家高校院所进行合作,合作项目526项。我市政产学研合作工作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