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农民安家贷’,让我们在城里有了新房,减轻了不少负担。”7月31日,开发区胡村乡农民闫宗龙拿到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农民安家贷”是我市今年出台的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农民群体的个人住房贷款产品。
5月初,濮阳县庆祖镇前武陵村种粮大户郭国峰到县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大厅递交贷款申请后,不到一个星期就拿到了8万元贷款,解决了他购买大型收割机的燃眉之急。该县实施“两权”抵押贷款,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2016年,我市有341个省、市重点项目,经过筛选、对接,各银行金融机构达成授信合作意向的项目有193个,意向授信金额46亿元,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这些,是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给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创新,适应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发挥了金融在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平稳发展。
创新观念用金融推动发展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树。”李克强总理曾借“水”和“树”巧妙地比喻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现代金融意识和金融法治观念,自觉按照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金融运行规律办事,不断提升利用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市政府广泛听取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有组织、多形式、制度化、全方位的沟通协作机制。
市政府金融办会同市发改、财政等部门,对2016年全市341个省、市重点项目进行梳理,及时向各金融机构推介,积极引导、督促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继续发挥融资服务团的作用。市企业融资服务团3个服务小组深入基层企业,加强银企对接。截至7月底,该服务团组织金融机构共对接企业875家,为428家发放贷款33.76亿元。
建立“金融工作日制度”。由市政府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濮阳市中心支行、濮阳银监分局按月轮流安排,每10天组织1次银企对接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创新方法扩大融资总量
当前,“互联网+”发展汹涌蓬勃,大数据给金融网络化和网络金融化发展带来巨大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市紧紧把握金融服务和金融消费的巨大发展空间,不断创新金融业态和模式,充分挖掘金融领域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有效提升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盘活农村金融。组织有关人员赴安徽学习农村金融改革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和浙江、福建等地经验,初步设计了我市农村金融小额信贷模式,即“‘两权’抵押、户联村保、三方(银政保)合作、风险共担”。濮阳县作为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22个试点县之一,大力助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建设。截至目前,该县共发放“两权”抵押贷款203笔2187万元,其中以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作抵押贷款202笔2167万元、以林权作抵押贷款1笔30万元。与此同时,引导、鼓励范县和台前县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台前农商行目前已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157笔8855.5万元。
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结合兰考经验,制订了《濮阳市金融扶贫小额贷款暂行办法》,做好金融精准扶贫。
发行债券和设立基金。进一步做大做实市级投融资平台,排查城市道路、管网、桥梁和国有房产等国有资产,统一纳入市投资集团管理。计划发行地下停车场项目收益债10亿元。计划设立3支基金。一是与国开证券联合设立50亿元的城市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与中原证券联合设立5亿元的龙都二号产业基金,主要用于扶持上市后备企业;三是设立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基金,主要对种子期、初创期等创业早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投资。
创新产品扩大金融可获得性
金融创新的核心是金融产品的创新,通过产品的创新,金融创新才能产生效益,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产品,逐步扩大企业(居民)的金融可获得性。
解决融资担保难题。我市各家银行均开设了“税易贷”“劳模贷”“巾帼贷”,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贷款等信贷新产品,前7个月共发放贷款227笔1.23亿元。农信社和村镇银行创立了“亲情贷”产品,已为162户农户提供贷款1350万元。进一步发挥市担保集团作用,对接省担保集团为市担保集团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1490万元。开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使用助保金贷款和过桥资金,为企业解决贷款难题。截至目前,有12家企业使用助保金贷款4060万元;有25家企业使用过桥资金37次额度2.1亿元,为企业解决续贷近2.9亿元,为企业节省倒贷成本约600万元。为解决进城农民购房难问题,市政府联合金融部门推出“农民安家贷”“龙都幸福卡”等金融产品,为农民进城购房提供金融政策优惠。
积极推进企业挂牌上市。目前我市有上市公司3家、上市公司子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挂牌后备企业有22家。我市通过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企业对上市挂牌工作的认识;调整充实上市企业资源库,筛选30~50家企业作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指导已上市挂牌企业到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等地进行联合路演,与投资机构对接,通过定向增发实现再融资。
积极发挥保险作用。各保险公司不断优化险种结构,提高业务承保质量,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截至目前,全市330万新农合参保人员、26万城镇居民、9.5万城镇职工参加了大病医疗保险。各保险公司为104.26万亩小麦提供风险保障金4886万元,为31个母猪养殖场提供风险保障金125万元,为产业集聚区的186家企业承保了企财险、责任险。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引导保险公司支持濮阳经济社会发展,向省金融办筛选推荐52个重点项目,融资金额520亿元。
强化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着力构建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服务的普惠金融体系,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务。据统计,目前我市农合机构、农行、邮储银行共在全市2969个行政村设立人工服务网点187个、金融自助服务点338个、助农取款服务点4457个,布设ATM机216台、PO S机3729台、金穗智付通2093台、商易通497台,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效率。
创新环境助力金融机构发展
金融机构要想实现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我市大力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和金融管理团队,积极鼓励各级各类金融人才到我市就业创业,并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和补贴。各级党校将金融知识培训纳入干部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金融工作能力和水平。
优化实体经济发展信用环境,加强征信系统建设和管理,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步伐,扩大征信系统的应用范围和覆盖面,降低金融和经济交易成本。鼓励和支持评级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
积极推动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政策性银行濮阳分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濮阳分行5家、邮政储蓄银行濮阳分行1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机构5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村镇银行3家、保险公司濮阳分公司33家、证券公司濮阳分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4家、融资性信用担保机构9家、小额贷款公司21家,市、县两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投融资平台16家,初步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融资担保、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等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记者 段利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