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开学第一天,市子路小学二年级(4)班的学生李嘉慧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李嘉慧是安阳市内黄县人,她的父亲在市里开出租车并在市城区购买了房子。2015年,按照《濮阳市关于鼓励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的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等相关规定,李嘉慧顺利被市子路小学录取。
2015年,像李嘉慧这样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我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共招收了14680人,比2014年增加28.7%。目前,2016年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已完成,共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2407名,占招生总数的48%,带动4000余户进城务工人员在市城区购房居住。
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47所,在校生82.45万人,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75所(小学363所、初中112所),在校生37.6万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之一,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使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呢?
市委、市政府站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深谋远虑,于2015年6月出台了《意见》,明确指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按照“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学校牵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社会保障和农村权益保障)的总体要求,鼓励具备条件、有意愿进城的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重点解决长期在城镇工作生活的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意见》的第九项政策措施明确规定,要“保障进城落户人员子女受教育权利”,依法清理对进城落户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不合理限制,保障进城落户人员子女就学“应入尽入”,充分发挥教育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拉动作用。
我市各级教育部门把教育作为推动城镇化的最大动力、惠及人民群众的最大民生来认识,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一方面加快城区学校新建、改扩建步伐,增加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另一方面降低城区学校入学门槛,千方百计扩大城区学校招生规模。据统计,2015年,市一高新校区、市十中初中部等11所市、县城区学校建成投用。2016年,在市、县城区新建了市六中小学部等19所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放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特别是2015年至2016年,进一步降低进城入学门槛,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一起参与划片招生;在入学条件上,进一步简化入学手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只需提供户口本和居住证明(房产证或合法房屋租赁合同)就可享受就近划片免费入学。
一系列以人为本、广得民心的政策,有效解决了现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到市城区就业、购房、上学。2016年,市城区学校尤其是市昆吾小学、市六中、开发区实验学校等,因所在区域新建小区集中交房,生源大幅增加。为确保有住房学生顺利入学,市教育部门在市房产超市设立服务窗口,并向2016年所有购房户发送信息,为新购住房户一律发放“学位券”。义务教育招生网上报名系统填报的数据显示,2016年市城区招收的12407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购房领取“学位券”的有5200户。今年1月至6月份,因上学新购商品房合同备案数2200套、租房上学的有7202户,可直接带动近4万人进城。
这些表明,教育拉动城镇化的发展举措,使教育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不但发展了教育事业、广泛惠及了民生,而且刺激了各项消费,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实现了教育与城镇化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