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传承红色基因 献礼建党百年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武联防”:濮阳抗日堡垒第一村

作者:刘平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9-03 08:25:39   

南乐县,在河南省濮阳市的版图上,是一片被鲜血浸染过的红色土地。早在1927年,这里就建立了濮阳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抗战时期,这里诞生了濮阳第一支抗日武装,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南乐县的“武联防”就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抗战堡垒,成为抗战时期平原作战的一大创举。

走近南乐抗日堡垒“武联防”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南乐县二区的张庄集、樊村、李家村、武家村、杜家村、闫村6个村庄,组成了一个武装抗日联防区,简称“武联防”。“武联防”为何有着如此大的威力?那里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一个冬日,笔者与家人驱车50余公里,走进南乐县,走近“武联防”的核心——张庄集,追寻当年联防区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历史足迹。

车出濮阳市区,闹市的喧嚣被甩在了车后。数九寒天,天凝地闭,苍凉的大地透着灰沉的厚重,车窗外的景色也随之变得单调起来。倏尔,路边几棵女贞树闯入笔者的视线,青枝绿叶,傲雪凌霜,令人肃然起敬。这一刻,冬日所有的苍凉都被眼前这一抹绿治愈了。

过了清丰县,很快就驶入南乐县地界。徒骇河潺潺流过,激荡出一段荡气回肠、气壮山河的历史。徒骇河的西岸,坐落着一个静谧的小村庄,宁静、平和,一切都让人觉得亲切、温馨,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张庄集。

进入张庄集,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画卷之中。街道两旁的墙壁上画满了抗日宣传画,浓浓的革命印记扑面而来,让人感到空气中也弥漫着一种浩然正气。

倏然之间,一堵墙壁上“誓死不当亡国奴”7个血色大字赫然在目,不禁令人血脉偾张。从走进张庄集那一刻起,《黄河大合唱》那深沉、悲壮、激昂、雄浑的旋律,就久久回荡在笔者的耳畔,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于是,那段南乐县军民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光辉战史,以及抗日洪流中的烽火岁月也随着激昂的旋律扑面而来。

漫步张庄集,村中的民居错落有致,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不觉间,我们来到村中心十字街,西侧是张庄集小学,教室里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小学对面是一个文化广场,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散步,悠闲地晒太阳。学校东侧是张庄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党支部、村委会大院。大院门楼旁“濮阳市文明村镇”“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牌匾,标志着这里不同寻常的身份。

参观“武联防”抗日陈列室

进入村委会大门,院子中央一座红色碑亭映入笔者眼帘。这是一座象征“武联防”6个村庄的6面碑亭,亭内立有2块石碑,分别是抗日堡垒“武联防”纪念地、南乐县“武联防”抗日纪念碑。碑亭后是一排平房和几间西厢房,是张庄集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及“武联防”陈列室,房檐上“南乐武联防,平原小延安”10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张庄集村党支部书记韩东立、村委会主任李京亮、张庄集小学原校长武留启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宾主寒暄一番后,韩东立等人陪同我们走进“武联防”陈列室。陈列室里窗明几净,寂静无声,行走其间,远去的历史在一个个场景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张庄集小不寻常,唤起人民建武装。斗寇除奸清匪霸,拼将热血打豺狼。黄河怒吼战旗扬,南乐风雷迓曙光。抗日烽烟燃大地,军民组合武联防。”走进“武联防”陈列馆,笔者首先看到的是原联防队队员邵希达先生的诗句。庄严肃穆的陈列室分为《奋起抗战》《武装联防》《“联”英风采》《利在当今》等几个展区,用图片、实物等形式,再现了南乐“武联防”军民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集中展示了联防区革命先烈抗击日寇、军民团结夺取抗战胜利的光辉事迹。伫立在《“联”英风采》展区,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冲锋的号角声和战火弥漫中的厮杀声,联防区军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壮烈画面仿佛在眼前浮现,更是令我心潮澎湃。

据韩东立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在濮阳市各县区中,南乐县沦陷最早、光复最晚、遭日寇蹂躏时间最长。位于南乐、清丰、观城、朝城4县交界处的张庄集、李家村、樊村、杜家村、武家村、阎村等6个村庄,有500余户人家近3000口人。这6个村呈梅花状分布,直通濮(县)、范(县)、观(城)地区,处在冀鲁豫边区中心区边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乐县沦陷后,共产党在这里发动群众,先后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自卫队、儿童团等组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堡垒“武联防”纪念地,2001年7月被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被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濮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半个多世纪前令人感动、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故事。那面猎猎飘扬在红土地上的红旗,似乎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

一种抗战新形式应运而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到处炮楼林立,铁丝网密布,狼烟四起。

1940年“五五大扫荡”后,日寇第4次占领南乐县城,南乐人民遭受了旷古未有的大浩劫,浓烈的血腥味弥漫在马颊河两岸,黑暗与死亡笼罩着南乐人民。1942年4月3日、5月30日,日寇连续两次对南乐、清丰、观城接合部的张庄集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在这一带建炮楼、修公路、编保甲,野蛮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妄图彻底摧毁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1年初,八路军南进支队排长、战斗英雄韩青珠负伤回老家张庄集养伤。在一次同日伪军战斗后,他观察到张庄集等6个村庄相距不远,位于南乐、清丰、观城、朝城4县交界处,距离各县城较远,如果把这几个村子的民兵联合起来,进可攻、退可守,打起仗来相互支援,一定能出奇制胜。于是,他提出了和邻村建立“武联防”的设想,得到县委、区委及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杨勇、第八军分区司令员曾思玉的大力支持。

1942年7月,张庄集等6个村1000余名群众在杜家村举行了联防区联防大队成立大会,县委、县政府领导到会讲话,县大队、冀鲁豫军区后勤部、八路军南进支队和河北民军都派代表出席大会。大会选举韩青竹、杜石雨为正、副大队长,联防大队下辖6个民兵中队,共有民兵350余人。县政府武装科派王瑞民为联防大队的政治指导员,进一步加强了联防大队的领导力量。“武联防”的成立,为冀鲁豫边区人民抗战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在它的带动下,其他地方也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武装联防。

“武联防”的建立,得到了各级党政军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杨勇、军分区司令员曾思玉,先后派出干部到联防区帮助制订作战方案,并带来修筑地道的剖面图;南进支队司令员赵承金还送来枪支弹药;县长刘镜西亲自给联防区民兵送来了几门土炮。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联防区的干部和群众,他们在联防大队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对敌斗争的备战工作。

英勇斗争精神的历史见证

“武联防”成立后,韩青竹动员各村群众修寨墙、打街垒、筑掩体、挖地道,6个村共挖地道20余条,长约10公里,地道的出入口和拐弯处设有陷阱、翻板、射击孔等。联防大队还制订了联防公约,确定了白天、夜晚的旗语、口令和灯光信号等,一旦发现敌情,迅速做好战斗准备。“武联防”的建立,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日寇多次对“武联防”发动偷袭,妄图一举摧毁这个濮、范、观中心区的桥头堡,“武联防”军民则充分运用游击战的灵活战术,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使敌人的阴谋始终没能得逞。

日寇在连续遭到沉重打击后,恼羞成怒,把联防区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决定用大屠杀的残忍手段来扑灭联防区的抗日烈火。

1943年2月28日夜,日寇从南乐、清丰等据点调集日伪军1500余人,配合50余名日寇,采取分割包围战术,对联防区进行大规模的围攻。由于寡不敌众,联防区各村被迫各自为战。联防队民兵临危不惧,顽强抵抗,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就同敌人进行肉搏战。最后在主力部队和县大队的支援下,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这次战斗是“武联防”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最惨烈的一次,共击毙日伪军39人(日军7人)。在此战斗中,18名武联防民兵和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联防大队的领导下,张庄集等6个村庄联合起来,誓死保卫家园。在3年时间里,“武联防”民兵对敌作战大小战斗60余次。6个村的群众没有向敌人纳过一粒粮、没有交过一文钱、没有出过一个夫,联防区成为抗战期间南乐大地上唯一一块没有被日伪军占领的净土。

抗战期间,“武联防”是中共南乐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二区领导机关的常驻地,也是冀鲁豫军区、县大队、南进支队的休整和伤病员疗养、物资储备、重要会议召集的场所。冀鲁豫边区直属机关在这里办公,兵工厂一分厂、被服厂、建国学院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杨得志、杨勇、苏振华、宋任穷、曾思玉、赵承金等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因此,张庄集又被誉为“平原小延安”。

“武联防”是实践毛泽东主席兵民是胜利之本战略思想的典范,在冀鲁豫边区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联防区所见所闻,令笔者动容,肃然起敬。“武联防”的抗战史,不正是中国人民宁死不屈、抵御外虏的悲壮缩影吗?

14年抗战给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今天,我们追思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吸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刻的智慧,铭记和传承那段中华民族英勇抗争史中凝聚下来的民族精神。

站在徒骇河桥头回望张庄集,笔者仿佛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即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国耻 ,吾辈当自强!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