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希(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半块红薯,一条“天路”,两代从军意,廿年征战情,这是华龙区黄河路街道办事处马拐村老战斗英雄于春希老人的家庭故事。6月10日,“百年百位老英雄 百年百个红家庭”集中寻访活动第十二站,在于春希老人家中,谈起军旅生涯时,老人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于春希老人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荣立二等功两次,被中原野战军记特等功并评为“战斗英雄”;1955年被授予少尉军衔;1964年转业,在村里担任生产队大队长;退休后在村学校任教。他,92岁高龄,65年党龄,一辈子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不曾负党,却单单辜负了自己的家人……
半块红薯:见证军民鱼水深情
1929年出生的于春希,1945年8月9日参军,是中原野战军某纵队的一名战士。他参加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当过通信员、号兵、司务长、工兵,剿过匪,修过西藏铁路,既翻山越岭爬过栈道攀过铁索桥,也穿过“百布衣”戴过破布帽、啃过树皮吃过野草。
挺进大别山时,环境恶劣、缺吃少穿,即使杀掉战马充饥,战士们仍食不果腹。当于春希饿得快坚持不住时,有位热心村民偷偷向于春希手里塞了半块红薯,让他顿时精神倍增……
一条“天路”:写就世界屋脊神话
1958年,在妻子生下大女儿后,于春希毅然前往西藏参与修建青藏铁路。没有路,大家就架桥修路;缺少食物,大家就上山挖野菜充饥,穿着皮裤皮袄,仍冻得浑身发抖……
青藏铁路修到沱沱河时,过水路面被洪水冲毁,于春希和战友们跳进冰冷的雪水河中捞石头抢修路面。路修好了,于春希的双脚已肿得穿不上鞋子。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强烈的高原反应、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工作环境,都未能阻挡他和战友们前进的步伐……
两代从军:传承军人优良家风
于春希有个哥哥叫于迎春,在兰州西门外阻击敌人进城时壮烈牺牲,遗骨至今仍在兰州西门外;于春希有4个儿子,其中3个均为军人。
“当时在战场上会不会害怕?那有啥怕的,离得远了用手枪,离得近了拼刺刀……”于春希看了眼老伴儿后喃喃道:“其实也害怕,就怕我牺牲了丢下他们娘俩该咋活啊……”他老伴儿笑着说:“为国家办事,应该去,必须去。”
于春希老人的儿子于江海说,他母亲独自一人拉扯大他们姐弟几个,生活极其困难,而父亲却因为工作没有在家多待过一天…… 记者 关咏梅/文 通讯员 范亚贞/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