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支队发源地旧址简介
中共直南特委第一个抗日武装——四支队发源地旧址位于濮阳市南乐县近德固乡留固店村。
1937年11月,中共直南特委临时负责人刘大风等中共党员,在南乐县留固店村以国民党一八一师游击队的名义,组建了一支独立的抗日队伍。河北民军司令高树勋率部进驻清丰县后,在清丰县西北沙区附近的古城,将一八一师游击队改为河北民军第一路第四支队(简称“四支队”)。四支队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作为濮阳地区的主要抗日力量,战日寇,打土匪,除汉奸,兵锋犀利,屡战屡胜,闻名遐迩,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1938年6月,四支队奉命北上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七支队。
四支队发源地旧址现已无建筑物。部队成立之初,常在村东大槐树下集合,现如今,枯木逢春、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便成为这支抗日队伍成立的见证物,默默接受着后人的凭吊和瞻仰。
四支队发源地旧址于2001年7月被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唐利平)
直南有着一段特殊的革命历史。
直南因地处原直隶省南部而得名,主要包括今河北省的大名,河南省的南乐、清丰、濮阳、长垣,以及山东省的东明等县。
四支队是中共直南特委创建的冀鲁豫边区第一个抗日武装,发源地在南乐县近德固乡留固店村。而今,濮阳市人民政府在留固店村立四支队发源地纪念碑一通。
四支队创建于1937年11月,在直南的革命活动时间仅有半年多,但留下的抗战故事却广为传颂。
创建武装
事情从“七七事变”说起。
日军侵占平津后,沿平汉线南下,进攻河北、河南。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抵抗不力,节节败退,其政府官员和军队纷纷南逃。
这年七八月间雨水很大,从大名到南乐、清丰、濮阳之间平地可以行船。地方民团、散兵游勇、土匪武装乘机而起,骚扰百姓,抢劫财物,濮阳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重新成立中共直南特委,刘大风担任临时书记,相继恢复了南乐、清丰、大名等县党组织。直南特委先后在清丰青石磙、南乐近德固召开扩大会议,推动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1月,河北邯郸、大名相继沦陷,国民党一八一师石友三部退驻南乐西审什村。在这一带活动的刘大风,想办法与石友三部的学兵队正、副队长,共产党员张克威、袁也烈取得联系,经过秘密商议,决定采取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方法,以一八一师的名义建立一支游击队。在刘大风的领导下,直南各地革命知识青年和志愿抗日群众,纷纷前来南乐县留固店村集合。几天时间就集合起60余人、50余支枪,正式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直南第一个抗日武装——一八一师游击队,张克威兼任队长,刘大风任副队长,袁也烈任参谋长。
不久,在日军的进逼下,石友三的一八一师南撤,河北民军司令高树勋率部进驻清丰。刘大风随即通过高树勋的上校参谋、共产党员唐哲明与其取得联系,高树勋同意这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改番号为河北民军第一路第四支队(简称“四支队”),由唐哲明任支队长,刘大风任副支队长(实际上做政治委员工作),张西三任参谋长。部队规模迅速扩大到200余人、100余支枪,建制为三个中队、一个通信排。
12月15日,日军攻陷南乐,高树勋率部南退,唐哲明随其南下,四支队由刘大风负总责。为了加强四支队的领导力量,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来了曾参加过长征的肖汉卿、陈耀元、漆汉臣3位红军干部,肖汉卿任支队长,刘大风为政治委员。
从此,四支队加强军事训练,同时还向战士进行红军传统和作风教育,部队的军政素质提高很快。随后,四支队又收编了一些地方武装,队伍发展到近千人、800余支枪,成为濮阳一带重要的抗战力量。
活捉侦探
接下来,讲一段四支队活捉日本侦探的故事。
日军占领南乐、清丰之后,气焰十分嚣张。日军的运输车辆行驶在沿线公路上,耀武扬威,如入无人之地。一时间,老百姓迫于日军的气势,能躲则躲,能藏则藏,出门上路都提心吊胆。
新组建起来的四支队,为了鼓舞群众抗战的信心,准备刺探日军情报,伺机采取军事行动,给日军来场伏击战。
1938年2月,四支队派出执行任务的侦察员齐耀臣,乔装打扮成老百姓,还请了几位觉悟高的群众作掩护,顶着寒风,冒着危险,沿公路搜集情报。
同样,日军也派出了侦探,到处查找四支队的行踪,妄想一举歼灭这支新生的抗日力量。
日军派出的侦探叫川田,曾在河北保定的日本酒店当酒保。日军入侵华北后,川田便当了日本兵,凭着会讲一口中国话,干起了侦探的勾当。
这一天,穿的像个小富商的川田,出现在沿线公路上,边走边张望,既想寻出四支队的踪影,又怕遭到四支队的埋伏,左顾右盼,如一只惊弓之鸟。
说来也巧,这一切被对面而来的齐耀臣看得清清楚楚。川田见是几个衣着破烂的老百姓,并没有放在眼里,还假惺惺地上前打起招呼。
齐耀臣凭经验觉得此人可疑,灵机一动,改用当地方言过来搭讪。果不出所料,川田怪异的回话,顿时露出马脚。
齐耀臣未及川田反应过来,冷不防扑上去,一招擒拿便将川田撂倒在地。干酒保出身的川田哪是对手,乖乖束手就擒。
随行的几位群众,齐声叫好,赶快围上来,帮着把川田押回了四支队。经过详细盘问,川田说出了自己的身份,还交代了日军攻打濮阳的情报。
兵临濮州
四支队侦察员活捉敌侦探,如果说是一段巧合的故事,那么不久发生的小濮州遭遇战,可以说是真正彰显了四支队的抗战实力。
1938年3月,日军已攻占濮阳。四支队为了解决自身给养困难,争取到更大的活动区域,开始做濮阳国民党的统战工作。
直南是国民党濮阳专员兼冀鲁豫边区八县保安司令丁树本的辖区。丁树本正想利用四支队的力量,帮助抵挡一阵日军,巴不得乐享其成。最后,在保证共产党独立领导等条件下,四支队取得了丁树本的部队番号。
3月8日,刘大风、肖汉卿等率领四支队,由清丰县六塔开到濮阳县城东30公里的小濮州集结待命。在这里,刘大风、肖汉卿准备次日去常庄会见丁树本,请其视察部队。
常庄是个大村子,周围有寨墙,东南两面是黄河大堤,西北方向4公里就是小濮州。次日清晨,刘大风、肖汉卿二人早早到了常庄与丁树本会面,丁树本十分高兴去小濮州视察四支队,也好显摆显摆他这个司令的威风。
这一天,正值小濮州骡马大会,人特别多,熙熙攘攘。四支队整整齐齐地集合到村西大庙前的一片开阔地带,准备听丁树本讲话。赶会的群众也把会场围得严严实实。丁树本正兴致勃勃地讲话,突然四支队的哨兵跑到主席台前,立正敬礼:“报告!发现西方有骑兵。”
丁树本见赶会的群众已经乱了,便故作镇静地说:“不要怕!那是我们的骑兵侦察队。”仍继续讲。一会儿,哨兵又来报告:“不好了!穿的是黄军装,骑的是洋马,日本人来了!”丁树本一听吓得惊慌失措。
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刘大风、肖汉卿沉着机智,当机立断,命令二中队正面伏击,三中队从右翼、通讯排从左翼包抄敌人。当敌人进入射程以内时,肖汉卿一声令下,二中队轻机枪手马纪德一梭子子弹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有个日军跳下马来妄想抵抗。刘大风的警卫员吴振卿冲上去一刀刺死了日军,还夺回了一支三八式马盖枪。
战斗中,一名战士不幸牺牲。三中队和通讯排冲锋在前,继续和日军战斗。二中队队长陈耀元根据红军打骑兵的经验,命令二排排长吴近仁把全排集中起来,一个班卧射,一个班跪射,一个班立射,集中火力猛打。正当战士们穷追猛打时,司令部怕引来大股敌人,急忙下令撤退。于是二中队作后卫,掩护司令部和三中队、通信排安全转移。
这次战斗打得干净漂亮,共击毙日军4名,缴获马盖枪4支、战马1匹及一些军用物资。
激战常庄
小濮州一战,惹恼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兵。
3月11日拂晓,日军纠集五六百人逼近常庄。丁树本采用单纯阵地防御的战法,别有用心地命令四支队打正面,丁树本的两个团则布置在两侧。
太阳刚一露头,战斗便打响了。这场仗打得十分惨烈,特别是陈耀元的二中队阵地,是日军进攻的重点。上午11时许,日军在机枪大炮的配合下展开猛攻。在常庄东门外的小屯阵地,日军遭到二中队迎头痛击。陈耀元命令战士们:“日本兵不靠近不开枪,靠近才开枪。”这样,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随即日军转攻常庄北面,丁树本部队特务连和四支队三中队从敌人背后和两侧英勇出击。常庄群众运来4门自造火药炮往外猛轰,黑烟滚滚杀声不绝!周围村庄的群众纷纷拿着花生、鸡蛋、油饼,提着水前来慰问,有的还拿着长矛大刀前来助阵。
日军久攻不下,傍晚时分退至附近曹堂村,又遭到四支队三中队和丁树本一部组成的敢死队袭击,吓得连夜逃回濮阳县城。常庄战斗毙伤日军数十名,缴获战马30匹及许多军用物资。
常庄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日军在平原地区不可战胜的神话。
清丰锄奸
这是抗战时期流传的一首歌谣:
四支队进清丰,包围维持会,四面不透风。
捉住汉奸贼,个个上了绳。带到张林子,开会审案情。
八名大坏蛋,埋了一大坑;其余放回去,吃了一大惊。
当时,清丰县、南乐县西部沙区的梁村、青石磙村一带,群众工作基础较好,那里的抗日活动也很活跃。为了打击日伪反动势力,中共直南特委决定开展锄奸行动,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
时为边东县委委员的白潜和郭献瑞自告奋勇,潜入清丰县城执行侦察任务,很快摸清了维持会的分布警戒图。四支队按照他们提供的警戒图,迅速做出作战部署。
4月上旬,肖汉卿带领四支队转移到清丰县武强镇。一天夜里,肖汉卿率领部队以突袭的方式,逮捕了2名维持会会员和24名汉奸。在广大群众强烈要求下,随即召开公审大会,公开处决了8名汉奸,清丰县城的汉奸组织土崩瓦解。
后来,清丰县知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高镇五,把此事编成歌谣写入抗日学校课本,让学生走街串巷传唱,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共同抗御日寇侵略,一时传为佳话。
5月初的一个夜晚,四支队成功收复南乐县城,大煞汉奸投敌叛国的气焰,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威风。
挥师北上
经过大小几场战斗的实练,四支队扩大了作战活动。
不久,四支队在肖汉卿的指挥下,收复大名县水上交通重镇龙王庙,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还筹到款项1万元。
但是,这年夏天形势突变。丁树本背信弃义,把原商定的大名县长人选改派为反动的陈明绍,并策划改编四支队。获悉丁树本的阴谋后,上级迅速下达了撤离的指示。
1938年6月,四支队挥师北上肥乡县,与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会合,编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七支队。从此,这支光荣的部队东进西行,转战南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当年直南四支队的血性男儿,抗击敌寇,勇御外侮,打土匪,除汉奸,开创了冀鲁豫边区组建抗日武装的先河,其功绩将永远载入濮阳革命史册。
补记
岁月不居,时光荏苒。80多年过去了,四支队加入的新部队还存在吗?她现在在哪里?经过多方查阅资料,终于找到了她。值得欣慰的是,她还成建制完整地存在。现将四支队后来的发展状况,奉献出来以飨读者。
河北民军第一路第四支队(1937年11月-1938年6月)
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七支队(1938年6月-1938年11月)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三团(1938年11月-1939年8月)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一团(1939年8月-1940年5月)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七旅十九团(1940年5月-1942年6月)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十九团(1942年6月-1944年5月)
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十九团(1944年5月-1945年11月)
中央军委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六旅十六团(1945年11月-1946年7月)
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兼冀南军区六旅十六团(1946年7月-1947年7月)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六旅十六团(1947年7月-1948年5月)
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旅十六团(1948年5月9日-1949年2月)
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军二十九师八十五团(1949年2月-1950年1月)
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第十军兼川南军区第二十九师兼内江军分区八十五团(1950年1月-1951年1月)
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五团(1951年1月-1960年6月,期间1951年3月—1954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
武汉军区直属第二十九师八十五团(1960年6月-1967年8月)
空降兵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五团(1967年8月-1968年10月)
陆军第十七军二十九师八十五团(1968年10月-1969年12月)
陆军第十七军四十九师一四五团(1969年12月-1972年11月)
武汉军区直属第四十九师一四五团(1972年11月-1976年3月)
兰州军区第十九军五十六师一六六团(1976年3月-1985年10月)
兰州军区第四十七集团军五十六师一六六团(1985年10月-1998年10月)
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五十六旅(1998年10月-2017年4月)
西部战区第76集团军合成第五十六旅(2017年4月至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