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传承红色基因 献礼建党百年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飞兵渡黄河 李桥建奇功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5-07 08:22:38   

引子

人民不会忘记

刘明光,78岁,是范县杨集乡李桥村原党支部书记,已经退休多年。1947年6月30日晚,4岁的刘明光没有回家睡觉,而是跟在忙碌的母亲身边。母亲在村里临时搭成的大厨房为八路军(应为解放军,当时群众称呼依然叫八路军)烙饼,他扯着母亲的衣襟,三天三夜,见证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历史壮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从李桥渡口渡黄河,部队悲壮出发,飞兵渡河,开天辟地。

在刘明光幼小的记忆中,八路军的渡河战役是这样的:无数青壮年民工挖引河、建船坞,李桥村和附近村的村民都来了,李桥村人主动腾房子,拿出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板甚至棺材板,李桥村临时弄出一个造船厂造新船、修旧船,男女老少给战士送饭、送菜、送粮、送鸡蛋、送被子、送军鞋,洗衣服、杀猪宰羊,慰劳部队战士。

让刘明光一生刻骨铭心的是渡河战役后的7月4日,天上突然飞来多架飞机向李桥村扔炸弹。霎时间,在飞机的隆隆声和炸弹的爆炸声中,李桥村房屋倒塌、火焰四起,树木烧得噼啪响,尘土飞扬、烟雾弥漫,李桥村成了战争的火海,29名村民被炸死,其中就有刘明光叔叔家三口。最惨烈的一个镜头是他母亲抱着血肉模糊的婶子和堂妹的尸体,浑身是血、满地是血,全村到处是哭喊声……

红色小苏区的历史担当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已是70多年前的革命历史。1947年,按照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安排,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五个纵队共12万大军,于6月30日强渡黄河,展开反攻。大军开到黄河北岸战线上,东到山东东阿,西至河南濮阳,长达300里。范县(老范县)、濮县(现濮城镇)境内长达100多里的河岸线,是这次强渡黄河的主要地带。大军南下强渡黄河的中心渡口,是李桥和林楼两个主要渡口。其中,刘邓大军的尤太忠旅、李德生指挥的第十七旅和担任预备任务的三纵队,约5万人,全部从李桥渡河。

这次强渡意义重大。河防指挥部副司令刘茂斋是濮县县委书记,也是李桥渡口的前敌总指挥。1947年6月30日晚11时,刘茂斋下达战斗命令——“出发!”从李桥渡口东侧,载着突击队战士的5只木船,由旗船带队,迎风破浪向对岸前进。

党中央为什么确定李桥为最主要的中心渡口处呢?不仅因为李桥历年来是黄河两岸南北交通要道,最重要的是,李桥是濮县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和红色根据地。

刘国建,河南范县人,退休高级教师。其父刘九卿曾任黄河河防指挥部管理员,也是强渡黄河的经历者。他曾撰文写道:1931年,李桥村的刘培岑(化名,本名刘凤池)在范县师范学校读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31年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1932年,受上级地下党组织领导人刘宴春、李坚的派遣,刘培岑回李桥村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1932年发展刘茂斋(化名,本名刘自修)、吴允功、刘俊岭,并成立共产党地下小组。到了1933年,刘培岑在李桥村发展党员20多名,1933年2月正式成立了李桥党支部。吴允功任党支部书记,上级地下党组织领导人刘宴春、李坚、王以吾等经常到李桥村秘密开会,开展地下工作,并在周边村发展党员。周边村也陆续成立农村党支部。

李桥村同时建立了民兵组织、妇救会、儿童团等,为李桥地下党组织站岗放哨,秘密通信联络。晋鲁豫日报社、晋鲁豫军区战友报社曾驻李桥村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李桥村一度成为濮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被誉为濮县的“李桥小苏区”。

李桥村原党支部书记刘明光介绍说,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日本人在国民党宪兵队、特务及皇协军配合下,经常来李桥村侦察,破坏党的地下组织。地下党组织得知日本汉奸来时,就组织群众转移,有的躲在庄稼地里,有的躲在邻村亲戚朋友家,特别是青年妇女,听说日本人来了,就穿上破旧衣裳,脸上抹上锅底灰,头上包个破布,防止日本人抓“慰安妇”。

一次,日本人和汉奸把李桥村的刘俊常抓去,关起来严刑拷打,要他交出地下党组织人员名单,刘俊常闭口不说,他父亲刘凤仙知道后赶紧去找他,可怜父子二人死在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之下。刘俊常还有一个妹妹叫刘俊荣。她要为父兄报仇,几次三番找地下党组织,要求加入党组织。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刘俊荣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李桥村第一个女共产党员。两年后,刘俊荣嫁到盛辛店村,目前还健在,已超百岁。刘邓大军过河时,她也在李桥支援。李桥村老革命者刘茂斋在濮县境内沿黄河一带成立了濮县基干大队,由刘茂斋任大队长,丁湖的毕连地任副大队长,跟日军、国民党进行斗争;后成立了黄河游击大队,刘茂斋任游击大队司令员,带领游击大队参加濮县暴动、长垣县战役。濮县解放后,刘茂斋任濮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丁福平,河南范县人,在潜艇服役多年,后转业到市公路局,现已退休。他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文章中写道:1947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司令部就成立了河防指挥部,曾宪辉任河防指挥部司令员,刘茂斋为副司令员,组织大军渡河前的准备工作;组织民兵、民工、担架队,在李桥村建造船厂,人员集中在李桥村。人员特别多,吃住都困难。李桥村老百姓主动给部队腾房子,家家户户给战士送饭菜、送鸡蛋、送被子、送军鞋、洗衣服等。

刘明光清楚地记得,那年他4岁,跟着母亲去给战士送饭。在他家住的战士还抱他、逗他玩儿,让他喊叔叔。战士们给群众挑水扫院子、推磨碾米、铡草喂牲口,像一家人一样,还教群众学文化、唱革命歌曲,真正体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更深。

兵贵神速的渡河战斗

刘明光多次给参观李桥渡口的人介绍这次战斗。刘明光说,预备期间,汛期来临,河水汹涌澎湃,河对岸有敌人把守,打枪放炮,还有敌人的飞机常在上空盘旋、侦察、投炸弹,给大军渡河增加了很多困难。我军也组织了几次反攻,以声东击西的战略,侦察敌人的火力点。造船厂加班加点造新船、修旧船,造了船必须隐藏起来,防止敌机轰炸。民工挖引河、建船坞,隐藏在引河船坞里,并盖上树枝柴草。有了船就得有船员。选拔船员时,以李桥村青壮年为主,组建了一支拥有55名船员的水兵连。经过培训,李桥村的刘明贤、刘俊刚因为水性好、玩船技术高,被选为渡河突击队旗船舵手。如今,水兵战士的名字都刻在渡河战役水兵连战士记名牌上。

1947年6月30日晚,部队整装待发。因为白天对岸有敌人,空中有敌机,所以只能选在晚上强渡。首批出发的是突击队,共5只船。强渡之战,大家可以预想到,水兵和战士四面朝水、一面朝天,可谓九死一生。李桥村群众来到黄河岸边为亲人送行,河岸上排着10口棺材,抬棺出战。水兵连的亲人没有一人拖后腿的,鼓励战士一定要完成任务。当时水兵连的同志,在战争中牺牲的为烈士,完成任务后愿当兵的随军出发,不想随军的可以留在家中。李桥村青年有10多人入伍参军。渡口西侧的敢死队同时出发,战士握紧手中枪、眼盯对岸敌人,随时准备战斗。敌人没有预料到夜渡黄河,渡河很顺利。船只接近对岸时,水浅不能行船,战士们就跳下船,蹚水上岸。

上岸后,被敌人哨兵发现了,他们一边大喊八路军上岸了,一边急忙还击。这时,我军已从西侧赶到敌人火力点,在机枪的掩护下迅速占领阵地。顽抗的几个敌人被打死,有的当场举手投降,有的向南逃窜。在旧城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刘邓大军顺利拿下敌人的火力点,并在约定好的旧城大堤上,发出了渡河成功的胜利信号。

第六纵队指战员指挥北岸所有船只负责夜间登船准备。为了让战士上船安全快捷,有水浅不能靠岸或软滩的,李桥村群众主动把家里所有门板、木板拿来,为战士上船铺路;有的把老人的棺材板拿来当翘板,以提高渡河速度,李桥村20名担架队员随军执行任务。因为天亮后有敌机轰炸,为确保战士们的安全,只能选择晚上强渡,一连渡了3个晚上,第六纵队大军全部渡完,顺利完成任务。李桥村10多名村民入伍参军,后来有8人牺牲,4人成为伤残军人退伍。刘明光说,这些烈士当中,就有他四叔刘会好。

鲜血凝成的历史丰碑

刘明光最不愿意回忆的是,大军渡河圆满完成任务后,民兵、水兵、工兵,以及支援人员都在团聚庆贺的时候,李桥村突然大祸临头。

回忆至此,刘明光哽咽道,渡河成功后的第一天,也就是7月4日,最悲惨的一幕发生了。

1947年7月4日,丧心病狂的国民党政府派多架飞机向李桥村实施报复性轰炸,说李桥村是共产党老窝,是共产党根据地。敌机从济南方向飞来,到李桥村上空后,就以燕子吸水式低飞,目标是李桥村,把炸弹投在李桥村,再直线上升飞走。霎时间,在飞机的隆隆声和炸弹的爆炸声中,李桥村房屋倒塌、火焰四起,树木烧得噼啪响,尘土飞扬、烟雾弥漫,李桥村成了战争的火海。

飞机轰炸后,村里到处是哭喊声,都在找亲人,很多人嗓子都喊哑了。两个地窖相距不到100米,先后被炸塌,藏在地窖里的人有19口被炸死。刘文祥家的房子被炸飞,其母亲被炸到大街上,弟弟、女儿也被炸死,刘文祥的腿被炸残。刘监修母亲的腿被炸掉,他找到血淋淋的一条腿后痛哭不止。

刘明光回忆道,那次轰炸中,李桥村29口人被炸死,其中有他叔叔家三口,村里被炸伤的人也不少。那年他才4岁,他娘领着他去找叔叔和婶子,从地窖里挖出的尸体在地上放了一大片,哭声也是一片。他娘坐在他婶子的尸体旁哭,刘明光抱着他娘的腿哭。村内外到处都是炸弹坑,满眼是尸体,处处是哭声,那种情景人人见了流泪,个个听了心惊。

刘国建回忆说,濮县县委开总结大会时,宣读了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写给濮范两县的信,对支援大军强渡黄河的两县人民和黄河渡口的员工给予嘉奖慰问。曾在刘伯承司令员身边工作的冀鲁豫一分区政治部主任刘培岑,通过县委书记刘茂斋转告父老乡亲,刘伯承司令员说“一定要保护李桥”,这充分说明了李桥渡口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作出的巨大贡献。濮县县委总结李桥时,说李桥有三多:老党员多、烈士多、群众伤员多。

李桥的功绩,永载史册。记者 归来 张西恒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