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情系殷庄
——记市委市政府督查局驻村干部刘洪伟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8-03 11:48:45   

走村入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建档立卡完善精准扶贫脱贫台账,着手掌握第一手信息;前脚出菜棚,后脚下猪场,邀请专家传授技术,着眼破解群众种植养殖难题;修缮村室,改造桥梁,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提升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慰问孤寡老人,看望留守儿童,送去米、面、寿联和纸笔,着重引领乡村文明风尚,着重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的统一;撸起袖子巩固堤防,挽起裤管排查隐患,心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日夜坚守在防汛抗洪一线……7月31日,在濮阳县梨园乡殷庄村,记者采访了正与村民一起修筑水利设施的市委市政府督查局驻村干部刘洪伟。

注重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我是今年3月来殷庄驻村的。”刘洪伟说,“时间不长,但感触颇深。其中一个最大的体会是,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注重党建引领。只有充分激发党员干部的模范先锋作用,才能真正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为精准扶贫脱贫提供组织保障。”

驻村伊始,刘洪伟便组织全村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带头给大家讲党课,以讲促学,以学促干,建立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等长效机制。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赴范县、开发区等地学习取经,开阔视野,提高他们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制作张贴“群众早致富,关键靠支部”“工作不松软,党员冲在前”等牌匾,着力提升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党员干部的荣誉感责任感。

一系列措施下来,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上个月,刘洪伟组织协调殷庄村成立了以老党员殷顺福等为骨干的种植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新建4座蔬菜大棚;也是在上个月,为增加群众收入,刘洪伟积极与市、县有关部门联系,成功争取了一个劳务输出项目。项目一来,村委会主任殷德文便主动请缨,带领贫困群众远赴宁夏采摘枸杞。“刚才殷主任还打来电话,”刘洪伟说,“他们在那里吃得好住得好,活儿也不累,每人每天能挣100多块钱。”

重树残疾群众生活信心

殷庄位于黄河滩区,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满打满算不过600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却有70多户。因濒临黄河,洪涝灾害频生,群众苦不堪言。“这是大背景,”刘洪伟说,“具体到个人,又各有各的原因。”

1984年出生的殷顺涛,2013年5月在青岛一建筑工地务工时,被一重物击中,落下终身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从那以后,他的腰部以下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妻子离他而去,撇下他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刘洪伟第一次到他家的时候,发现他屋里潮湿阴暗,屎尿气息挥之不去。他则蜷缩在轮椅里,瘦得皮包骨头不说,还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尽管刘洪伟告诉他,一定会想办法帮他脱贫致富,他也只是不置可否地点点头,似乎随着劳动能力的失去,说话的兴趣也没有了。

刘洪伟也清楚,一个人年纪轻轻就遭受这样的变故,话说的再多也没实际用处,关键是行动,要让他亲眼看到,党和政府在“全面小康路上,百姓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从殷顺涛家出来,刘洪伟决定用足用好用活帮扶政策,让他从黑屋子里走出来,重树生活的信心。他先是为殷顺涛父亲争取了一个护理公益岗的名额,每月有500元钱的补助,又帮助殷顺涛发展庭院经济,把其荒废的院落清理出来,种上了疏菜瓜果;接着聘任他为村里的信息录入员,充实他的生活。“下一步,”刘洪伟说,“我们还准备送他去市里的电商学校学习,把殷庄村的土特产品通过网络宣传出去。现在的殷顺涛,每天有说有笑的,轮椅上坐着的,再不是那个无精打采的残疾人,而是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一个踌躇满志的邻家兄弟。”

澄清户籍年龄错误

有一个叫张柱的单身汉,自1985年国家实施居民身份证以来,他的年龄就登记错了,原本1962年出生的他,身份证年龄却显示为1971年的人,几乎差了10岁。这样的年龄差距,青壮年时还好说,一旦年过半百,差别就大了。他原本就身材瘦小,加上满面沧桑,外出务工根本没人愿意留用,而在村里又无法按实际年龄尽早得到政府的救助。错不在他,却要他背负错的结果,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得知这一情况后,刘洪伟决定为他讨个说法。可真要澄清这个错误,他才发现,困难比想中大多了。乡派出所的户籍民警说,张柱户籍原底册找不到,现在全国户籍上网,白纸黑字在那里写着,已无更改的可能性。刘洪伟又到县公安局去说明情况,答复依然是证据不足,无法启动更改程序。一个人年龄误差三五岁,面相上也许不明显,差10岁,那是凭第一感觉就能分辨出来的,而且,村里跟他一起长大的同龄人,以及骨龄、齿龄等技术检测结果也都可以为其作证。刘洪伟说,我们国家是一个法治国家,我们信奉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只要坚持原则,就一定能为一个本身无错的农民伸张公平正义。从县公安局出来,他马不停蹄地跑到市公安局,向有关领导汇报了事情的前前后后,再次表示他本人愿意为此事担保,承担一切风险。可能是他这股认真劲儿感动了领导吧,在补充调查和完善证人证言后,终于为张柱更改了年龄。

尽管这份更正迟到了35年,可拿到新的户籍年龄证明,还是把张柱感动得当场就哭起来了,忍不住老泪纵横。“刘书记,”他哽哽咽咽地说,“真是多亏了你。我做梦也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活回真实的自己。”他要请刘洪伟吃饭,刘洪伟没答应,他便自作主张,订做了一面写有“驻村好干部为民办实事”字样的锦旗,送到刘洪伟的单位里。

协助申请扶贫贷款

“说实话,”刘洪伟说,“不驻村就很难真正了解农民的苦,也很难深切体会农民的难。只有走到他们中间,你才能设身处地地发现,面对苦难,我们的农民兄弟有多自强不息,有多朴实善良,对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抱有多么大的期盼。”

刘洪伟告诉记者,今年65岁的殷中修,是他打心底里敬重的一位老汉。1997年,殷中修7岁的儿子不慎烧伤,落下终身残疾,经医卫部门鉴定为四级残疾,至今没有劳动能力;2013年,殷中修妻子突发脑栓塞,虽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却从此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说话也吐字不清了,吃喝拉撒都得靠他伺候。一边是残疾的儿子,一边是瘫痪的妻子,他们的饮食起居,都需要他一个人打理,数年如一日。即便如此,殷中修也从没说过一个苦字,没有一句怨言,把妻子儿子都养得白白胖胖不说,还起早贪黑地养了几头牛,还清了这些年为给妻子儿子看病欠下的巨额债务。刘洪伟去他家走访的时候,殷中修说,他希望今年再多养几头牛,好多挣点钱攒点钱,早一天治好母子俩的病。可惜银行的人担心他没有偿还能力,不肯贷款给他。

“我们先是为殷中修申请了一个护理公益岗的名额,”刘洪伟说,“又与当地金融部门负责同志建立联系,着手启动协调申请扶贫贷款事项。我出面为他做担保人,终于为他争取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现在,殷中修养了大小18头牛,已是村里的养殖大户,也是我们正准备选树的致富带头人之一。”

退还干部垫付的药费

刘洪伟说,驻村以前,他一年半载也吃不了一包方便面,现在方便面却成了主食,几乎一日三餐都要啃它。可能是吃方便面吃坏了肠胃吧,免疫力下降,动不动就头痛发热闹肚子。

6月的一个夜晚,刘洪伟正和村两委成员加班填报留守儿童情况表,突感身体不适,发起烧来。大家劝他早点休息,一名村干部还专门从诊所买了退烧药来。服过药后,他感觉身体好多了。可是,当他问这名干部药费是多少钱,准备付钱时,这名干部死活不肯说具体数目,并一再表示钱不多,而且多少都不能让他出。“如果你过意不去,”这名干部说,“也不希望我替你出这个钱,那么,记到村里的账上就行了,反正大家有目共睹,你刘书记的身体是为村里的事累病的。”刘洪伟一听更急了,病是自己得的,药费怎么能让村里出!所以,等这名干部一离开,刘洪伟立刻披衣下床,连夜把钱送到了诊所,再委托诊所的医生把钱还给那名干部。药费的确不多,只有8元钱,但却给两委班子上了生动的一课:钱无论多少,当干部就应该清清白白。丁是丁,卯是卯,村集体的利益,一分一毫都不能取。

惊闻父亲去世的噩耗

今年汛情特别严峻,南方多地连降暴雨。7月1日至3日,黄河中游的泾渭河流域遭遇强降雨,渭河形成的洪流注入黄河。为主动应对泾渭河洪流,根据当前汛情和未来天气预测,黄河防总按照国家防总统一部署,提前启动小浪底水库防洪预泄,腾库迎洪,并实施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拦洪错峰,确保渭河洪水进入黄河下游后安全入海。连日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部门不断发送这些信息,防汛抗洪进入关键时期。

殷庄村本来就是个典型的落河村,与黄河近在咫尺。村里的老人,至今谈洪色变,心有余悸。每天看着黄河水深流急,惊涛拍岸,刘洪伟真是一刻也不敢松懈,24小时安排人值守防汛一线。7月2日中午,他正在黄河大堤上和村干部排查安全隐患时,突然接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电话,因抢救无效,他的父亲已不幸去世。

刘洪伟说,父亲病危住院,按理他应尽子女之孝,陪在老人身边。就算不能延长老人的寿命,至少能在老人走时,送他最后一程,看他最后一眼。但正值汛期,他既是父亲的儿子,也是殷庄村的第一书记,守护病床,就不能守护大堤。所以,他一边暗暗祈求老人家能战胜病魔,一边继续带领大家疏浚沟渠、排查隐患,不承想忠孝不能两全,父亲终没躲过这道难关。“我不知父亲走时有没有瞑目,”刘洪伟说,“也不敢问家人问医生,这成为我今生最大的羞愧和缺憾……”

尽管已事过多日,但说起父亲的病故,刘洪伟仍忍不住泪流满面,渐至于无语凝噎。少顷,他擦了把泪说:“不说了,我和大家干活去了。”

“这么大的事,”殷庄村党支部书记殷德安接过话茬说,“他都没给俺村的人说一声。他是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却不愿群众为他的事受一点拖累。他为俺村做的实事好事,其实远不止他说的这些。你看,他还帮我们修缮了村室,更新了国旗杆,改造了桥梁,整治了村容村貌……”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记者看到,殷庄村水清岸绿,瓜果飘香,处处一片盎然生机。

汛期的母亲河黄河,愈显波澜壮阔,在奔往大海的征途上,一往无前,不舍昼夜,一如岸边殷庄村的干部群众,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不负韶华,只争朝夕。(记者 刘文华)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