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藏造化,天地一葫中。随着春节临近,濮阳市老干部葫芦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葛广乾的手机响得频繁起来——不时有人求买葫芦:“葛老师,过年想要个葫芦在家里镇宅招财,你那里有合适的吗?”
“葫芦是人文瓜果。在中国文化里,小小葫芦中有着大大的世界。就拿过春节来说,葫芦谐音‘福禄’,蕴藏着美好的寓意,自古是重要的年货之一。”1月19日,在濮阳市葫芦文化展厅,葛广乾一边说一边给记者介绍着各种葫芦,“你看这两个,一个上面是‘福’,一个上面是‘禄’,组合在一起就是‘福禄’,放在家里特别好。再看这边五个,每个上面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家和万事兴’,已经被人预定。”
在葛广乾这里,通过烙画工艺,一个葫芦能成为艺术品,每个葫芦都是一种文化寄托。但实际上,他接触葫芦烙画才三年多。三年前,葛广乾偶然认识了濮阳市老干部葫芦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曹继秋,被曹继秋家中一个个精美的葫芦深深迷醉。尤其是听到曹继秋讲述葫芦文化后,葛广乾更是从内心深处爱上了葫芦,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濮阳市老干部葫芦文化艺术研究会。葛广乾把努力的方向放在葫芦烙画上,在家里专门辟出一间房成立工作室,不仅向曹继秋等人学习,更是每天对着网上的视频讲解进行学习,很快便有了一定的艺术造诣,不仅被推选为濮阳市老干部葫芦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而且还成为濮阳市市级非遗项目葫芦烙画的主要传承人。
如果说葛广乾是濮阳葫芦文化界后起之秀的话,那他的老师、濮阳市老干部葫芦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曹继秋,就是名副其实的元老了。今年80岁高龄的曹继秋,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身板硬朗。能有健康的身体,曹继秋将其归功于葫芦——他至今玩葫芦已经20多年。曹继秋介绍,在退休之前,他就在自家院子种植葫芦,退休后索性在濮阳一公园内租了一亩多地种葫芦。在种葫芦的同时,他将自己的艺术重点放在葫芦雕刻上,雕出了很多在业界广受称颂的艺术品。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时,曹继秋以红色文化为依托,雕刻出了系列红色文化葫芦作品,给祖国生日献礼。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007年,曹继秋应几位“葫芦友”之邀,成立了濮阳市老干部葫芦文化艺术研究会。十多年来,在曹继秋的带领下,该研究会共写出200多万字的研究作品,举办了100多场研究、交流活动。“葫芦形体美观,质地温润如玉,是一种天然的艺术品。更为可贵的是,葫芦是一种人文瓜果,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哲学、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玩葫芦玩的是文化、是艺术,追求的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老有所乐、颐养天年。”曹继秋说,他现在爱葫芦已到了痴迷的境地,每天葫芦不离手,睡觉时也拿着葫芦。
更难能可贵的是,濮阳市老干部葫芦文化艺术研究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致力于葫芦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近年来,凡有濮阳市举办的非遗展演、非遗集市,以及文化进基层、文化进社区,文体旅联合表演、节假日文化大集等,曹继秋、葛广乾等都带着葫芦艺术品踊跃参加。一个个精美的葫芦艺术品,总能成为活动现场最为吸引人的非遗项目之一。此外,濮阳市老干部葫芦文化艺术研究会还与华龙区二中结合,将华龙区二中作为葫芦文化传承基地,在校园开展葫芦种植、葫芦文化研究、葫芦文化艺术创作,成立校园葫芦文化艺术研究会,吸引了1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
因为葫芦艺术品的精美和其中蕴藏的美好寓意,每次展演都有不少市民求购。尤其是每年元旦、春节期间,葛广乾等人的葫芦艺术品更是供不应求,他们将春节文化与葫芦艺术结合起来,创作出“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福禄”等艺术作品,深受市民欢迎。“小葫芦里大乾坤,小葫芦里见人生,我们将继续努力,把葫芦文化传承好、推广好,用葫芦玩出幸福人生,用葫芦弘扬优秀文化。”葛广乾说。本报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