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早晨,寒风凛冽。范县前三里店村东的濮4-10井井场上,51岁的蔡福强带领抽油机安装班更换变速箱。由于老化开裂,变速箱壳体轻微渗出机油。
安装班是中原油田地面工程抢维修中心濮城服务工区的一个班组。
“今天井场泥泞,大伙儿上抽油机基础干活前,先蹭净鞋底的泥,再把作业面铺上毛毡,小心滑倒;拽牵引绳的人一定注意脚下,小心崴脚;施工时千万不能用手代替工具,小心伤手……”晨会上,班长蔡福强详细交代安全事项。
更换变速箱前,需用吊车提着距地8米的抽油机游梁。45岁的群众安全员贾勇奇用安全带的挂钩逐根敲击钢梯的横担,确认牢靠后,再把两根安全带交替系挂在横担上,手脚麻利地向上攀登。为避免钢丝绳被方柱形的游梁切断,老贾给游梁裹了两层毛毡。
正月里,井场周围麦苗在冷风中瑟瑟发抖,蔡福强却不戴手套,手指头冻得跟胡萝卜一样。
“手套的正反两面都是白色的,我担心吊车司机看不清指挥手势。”老蔡告诉笔者。
好在平衡块上横插的4条螺栓没锈死。火焊工葛红星用死扳手卡紧螺帽,“抡锤大王”杨毅一顿猛砸,只用十几分钟就全部卸开。
卸开连接变速箱和基座的8条螺栓就没那么顺当了。这些竖着的螺栓跟小茶杯一样粗,由于进水生锈,硬是不肯松动。
11时30分,工区送来午饭。员工们没有停手,他们跟顽固的螺栓较上了劲。一锤,两锤,三锤……20分钟后,8条螺栓全部“投降”。员工们乘胜进军,安装新变速箱。
“施工越忙,出事的机会就越多,我们必须小心加小心!”蔡福强一遍遍叮嘱员工。
变速箱加上曲柄有9吨重。吊装中,蔡福强扯着嗓子吆喝:“宝哥,把牵引绳再放长点!”“三哥,变速箱过来了,快闪开!”
施工监护徐冬林站在吊臂正前方安全点,要求所有人必须从他后面绕行。冷风里,57岁的老徐脸冻得像深秋的山柿。
装好变速箱,已是13时45分,大伙儿这才端起半凉的盒饭。
“早一分钟换好变速箱,油井就能早一分钟产油!”老蔡乐呵呵地说。
放下饭盒,老蔡带领大伙儿转战濮阳县田楼村东侧的部1-30井井场,为抽油机更换开裂的“驴头”。
旷野中寒风如刃,安装班施工“热辣滚烫”。
贾勇奇被举升车缓缓送到空中。他左右开弓,抡锤猛砸连接“驴头”和游梁的销子。“咚”“咚”几声闷响,3根销子被顺利卸掉。
第4根销子耍起了“牛脾气”。老贾上砸、下震几十下,累得汗水“吧嗒吧嗒”直掉,倔强的销子依然跟游梁紧紧抱在一起。
老贾下来歇息。葛红星登高再战。
他朝销子喷了一圈儿松动剂,过5分钟抡锤再砸。一阵“当”“当”脆响,销子还是不见松动。葛红星生怕伤及游梁,他举着气割枪小心翼翼地烘烤销子。烤一会儿,他就往销子上泼些冷水,让它热胀冷缩。30分钟后,杨毅上阵再砸,“咚”“咚”闷响——销子松动了!
17时50分,施工安全结束,夕阳给井场镀上了一层金辉。
在闫雪梅的手机里,丈夫蔡福强名叫“胆小鬼”。
老蔡一上班车,就给媳妇发了条“平安短信”。
“叮呤”,不一会儿,老蔡的手机响了,6.66元红包到账——这是闫雪梅每天给“胆小鬼”发的安全奖。
本报记者 贺德敬 通讯员 张松才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