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乐县近德固乡李庄村一个蔬菜基地中,白栅栏圈出一块40多平方米的土地,这是一个水土环境监测点。“这个监测点总投资36万元,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径流收集池、淋溶池、地下水监测设备、微环境气象监测设备、土壤墒情监测设备一应俱全。”1月24日,项目实施方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李莽表示。
他一并负责的还有7个水质环境监测站。在城关镇岳古村水质环境监测站,多台白色立式仪器正在对抽样水质进行监测。“别看它规模不大,却是五脏俱全,涵盖高锰酸盐、总磷、总氮、氨氮等多项指数监测。”李莽一边查看各项数据,一边向记者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线分析,既可以精准高效地实时监测,又能够及时预警。当水质发生异常时,便于污染溯源。”
在南乐县,像这样的“千里眼”“顺风耳”还有很多。“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随机、监测难等特点。治理面源污染,不仅要定点打击,还要由点及面,全天候‘盯梢’。过去,由于信息不畅通,各家只能自扫门前雪,致使这样管、那样管,都管不到位。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全国率先布了个‘天罗地网’。看,都在这儿了。”在南乐县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和农业信息化监管指挥中心,县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徐晓光指着监控平台上密密麻麻的监测点,不无自豪地说。
原来,南乐县在全县12个乡镇布设45个水土环境监测点,整合全县原有的14个空气环境监测站、7个水质环境监测站及农业信息化78个监测点位等监测数据,对全县65万亩耕地的土壤、水质等面源环境进行监测。
“也就是说,密布全县的监测站点,实时将县域土壤、水质、大气等动态数据传至平台。你看,随机点开一个,就能看到不同时段的综合面源污染指数、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哪里受到污染、污染到什么程度,污染源来自哪里,均能第一时间掌握。在此基础上,平台还能实时进行大数据分析比对,发现环保、安全隐患,立刻将预警提示发送至手机端,并提供加强巡查、避雨施肥、提前排水等建议。”徐晓光一边演示,一边解释。
功能强大如斯,也只是该平台拿手好戏之一。在南乐县羽佳种植合作社,遍布果园的特制灌溉管道与该平台智能水肥系统相连。系统不仅能够监测果园内的气象数据,还可根据数据定时、定点、定量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可节水40%~70%,节肥30%~50%,节省人工90%。
“以前浇100亩地,至少需要两个人干3天,电费还得花500元;现在不需要人工,水电费省了一大半。”该合作社负责人翟亚军对这个项目拍手称赞。
“目前,我们已在400个日光温室建设智能采控系统,在2处林果基地、1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智慧水肥系统,初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查、测、溯、管、治’5大功能,将能管的统统智慧地管起来,助力农业不断提质增效。”县农业农村局副科级干部王爱敏说。 记者 赵伟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