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新春走基层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大闵城村的变迁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1-23 09:06:55   

“2014年以前,俺村年人均收入只有2600元,是省级深度贫困村。经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现在全村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有50户村民把原来的砖瓦房、土坯房翻盖成了两层楼房,30户村民家里添置了小轿车。到目前,全村1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除了4户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兜底’户外,其余贫困户全部实现了正常脱贫或稳定脱贫。”1月22日,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村党支部书记邹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闵城村是濮阳县最南端的一个“落河村”,地处两省四县交界处。虽然紧靠黄河,但全村362户1423名村民却用不上黄河水,1885亩耕地依然要靠机井灌溉。多年来,村民除了种地,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直顶着贫穷的帽子。

2014年,一个外地人通过土地流转在大闵城村承包了100余亩土地种植大棚丝瓜,到了收获季节,每亩丝瓜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这在村民中引起很大震动:平时种小麦和玉米,两者加起来每亩纯收入一年还不到1000元,种植丝瓜的经济价值竟然是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10倍。当年,村里就有9户村民种起了丝瓜。

这件事也让邹建明意识到,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才是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2015年年初,他和村“两委”班子通过到外地考察,发现种植韭菜更适合大闵城村的实际。“回村后,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村民建简易大棚种植韭菜。但大家都有顾虑,跑了两天没有一户同意。”邹建明说,无奈之下,他只能和村委会主任一起,在自家责任田进行试种。当年,邹建明家的8亩地全部种上了韭菜,到了年底,除去成本,纯收入5万余元!

摆在面前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很多村民打消了顾虑。2016年,70户村民加入种植队伍,全村种植韭菜80余亩。到了2017年,全村韭菜种植面积超过200亩,每亩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村里的很多贫困户靠韭菜种植脱了贫。

村民潘百信家里有4口人,是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潘百信在邹建明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利用到户增收资金8000元,在自家5亩责任田里建了几个韭菜大棚,当年就挣了2万余元。种植韭菜并不影响他利用农闲季节外出打工,双份收入让他在2017年实现了脱贫。2018年秋天,手头有了积蓄的潘百信又撤掉了韭菜大棚,小额贷款5万元,建了一个养鸡大棚。“这个大棚每年能养4茬鸡,每茬1.5万只。一年下来,能收入10余万元。”潘百信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我搞的是订单养殖,一点不用担心销路。”

2018年6月,该村贷款40万元,成立了濮阳县闵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360亩土地种上了红薯苗,又投资建了个占地12亩的粉条加工厂。

“红薯获得了大丰收,亩产3000公斤。我们把360亩红薯打成淀粉,共计6万余公斤。”邹建明算了一笔账,“光这6万余公斤淀粉就可以收获6万余公斤粉条,每公斤粉条按批发价20元计算,毛利润也在120万元左右。粉条厂每天的生产能力为5000公斤,我们自己生产的淀粉根本不够用,计划再从山东等地购进大量的红薯淀粉,这一块每公斤粉条的纯利润在6元以上,一年下来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现在已经有4户贫困户在公司入股,10名贫困群众在公司就业。很多村民要求公司今后向他们提供红薯苗,把种植的红薯卖给公司。”邹建明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我们计划再建一个红薯醋厂,利用红薯出粉后留下的粉渣做原料,酿造红薯醋。还要把醋渣再利用,建一个有机肥厂,形成循环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好了,贫困户既可以享受入股分红,又享受优先在村办经济实体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就不用担心返贫了。”

记者结束采访离开时,碰到刚从南方务工回家过年的贫困户张振雨。经过3年打拼,他2017年6月就已经实现脱贫,今年手里有了余钱,还购置了一辆小轿车。他高兴地对记者说:“这几年俺村的变化一天一个样,村办企业也红红火火地搞起来了,以后我们不用往外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记者 贺德敬)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