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干道整洁畅通,背街小巷一尘不染;粉刷过的墙面令人耳目一新,新安装的路灯成为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清晨,居民沐浴在凉爽的晨风中,强健身体;下午,一支支小学生队伍在文明志愿者的护送下,安全通过马路。
清新宜人的生活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氛围,让人对这里的生活羡慕不已。
这里,就是清丰县。因为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城市面貌改观了,城市功能完善了,居民素质提高了,城市美誉度越来越高。
文明创建惠民生
6月21日上午,顶着烈日,施工人员忙着翻修路面、刷墙找补,一派忙碌场景。这是清丰县在有序提升背街小巷的一个缩影。
提升背街小巷面貌,事关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该县坚持“为民创建、创建为民”的理念,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造福百姓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以创建为载体,为广大居民创造出行更方便、生活更舒适、精神更愉悦的生活环境。
尤其是今年年初以来,清丰县以实施百城提质建设工程为契机,同“六区并进”建设相结合,狠抓城市建设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位。高标准实施孟德大道等11条县城区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李家庄等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善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处理等市政工程,实现雨水、污水管网全覆盖,规划建设老爷庙街区、普照寺街区、70年代街区,顺利推进南园、易园、孝园、曹园等“四园”建设,县城区绿化面积达550万平方米,县城区变得更美了。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面子要美,里子更要美。为把背街小巷治理工作落在实处,清丰县成立专项治理工作组,实行例会制度,研究解决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制订综合提升方案,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标准、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实行责任追究。
在背街小巷治理过程中,该县花费近亿元抓好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项目”―――对街道、墙面、路灯、村室大院、文化广场等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完成524条街道胡同的改造提升,粉刷墙面24.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00盏。同时,大力整治县城区三(四)轮车非法营运,由县综合执法局牵头,抽调公安、交通、工商、质监等部门100余人进行联合执法,查扣非法营运车辆50余辆,县城区综合环境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崇德向善成风尚
5月,清丰县城关镇民政所职工李冰荣登“中国好人榜”。她13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并带母出嫁。她的感人事迹,在清丰县被传为美谈。
李冰,是清丰好人群体的一个代表。
近年来,清丰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厚德、包容、创新、笃行的清丰精神为载体,在全县开展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文明新风尚。截至目前,清丰县居民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1人,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荣获“濮阳市道德模范”12人,荣登“清丰好人榜”238人。清丰,俨然成为一座“好人之城”。
一个好人,带动一个好人群体。清丰县充分发挥县“道德讲堂”总堂的作用,讲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传播道德模范精神,用一件又一件小事,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集体,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浓厚氛围。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文艺演出等不同形式,实现道德模范宣传全覆盖,弘扬了正气,传播了正能量,提升了城市的文明水准。
为使道德模范可信、可亲、可学,清丰县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清丰工匠”“美德少年”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挖掘人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道德典型,并面向社区、企业、学校等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展示了清丰文明和谐的新形象。
志愿服务促和谐
一座占地2400平方米的“清丰好人馆”,成为清丰县吸引人眼球的建筑之一。这里,从古至今的清丰好人事迹,一一都上了墙。这里,也是清丰县的志愿服务活动总站,凝聚着全县志愿者的心。
据统计,目前清丰县共有注册志愿服务团体278个、志愿者10.6万余人,志愿服务覆盖了环保、助残、助老等各个领域。
为调动居民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积极性,该县通过设立征求意见箱、开通创建热线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对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设立“小事快办”热线,第一时间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启动集中拆除政府围墙活动,打通服务“围墙”,方便群众办事,拉近了干群距离,促进了干群和谐,凝聚了创建力量。
清丰县还积极发挥文明单位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等群团组织优势,建立党员、青年、巾帼、助残、红十字等专业服务队。重点打造“暖爱助学”“保护母亲河”“电力雷锋”“医院义诊”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志愿服务深入开展。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块牌子、得一项荣誉,我们要通过创建,让城市更充满温情、更具有魅力,让广大人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清丰县委书记冯向军表示。(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翟亮亮 赵述彦)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