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临近,王相森烈士终于‘回家’了……”3月28日,回忆起不久前帮助烈士王相森找到亲人的事情,“濮阳风铃寻亲公益平台”负责人张卫华欣慰地说。
今年42岁的张卫华,是中原油田文卫采油厂职工,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从1999年无偿献血开始,张卫华开启了他的公益之路。2016年12月,张卫华创建了濮阳市第一支寻亲团队“风铃志愿者群”,后将公益群名改为“濮阳风铃寻亲公益平台”。5年的时间里,他和志愿者不仅帮助1267名走失人员与亲人团聚,还帮助31名在抗美援朝、解放战争及抗日战争等时期牺牲的烈士找到了家人。
“我愿意做提灯者,照亮他们回家的路。”提起帮助烈士寻亲的事情,张卫华说还要从2017年说起。一天,张卫华接到了某寻亲机构负责人的电话,希望他能帮忙寻找一位濮阳籍烈士亲人。对军人有着深厚情结的张卫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请求。从那时起,他的身上又肩负了一个使命——帮助烈士寻找亲人。
“当时寻亲机构的负责人告诉我,烈士的登记地址是濮阳市翟庄村。可是,濮阳市内叫翟庄村的有七八个,我只能发动志愿者和朋友打电话询问,挨家挨户地寻找。但是,一圈下来,依旧没有任何可靠消息。”张卫华说,也就是从那时起,让他意识到帮烈士找亲人,远比帮走失人员回家困难得多。
正是这次失败的寻亲,激起了张卫华的斗志,让他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的路上一直走了下来。可是,每一次寻亲过程,张卫华都感觉无比艰辛。“很多烈士的地址比较模糊,加之很多亲人离开了祖籍,找起来很困难。”张卫华说,“能把这件事情坚持做下去,是因为自己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太能够理解寻亲的意义,这不只是把一个孤零零的名字带回家,还是一段残缺的家国记忆的续写和迟来的家族情感的重谱。”
在帮助烈士寻亲的过程中,张卫华也在帮助自己的亲人寻找烈士。2019年,他撰写了一条信息在自己的公益群里发布了出来,想要帮助舅妈寻找在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她的姥爷。
2020年,他又加入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寻亲团。为了帮助烈士寻亲,张卫华将所知道的烈士信息都记了下来,尤其是对河南籍烈士重点做了标记。“我们的经费全部是自费,因为我在河南省,所以帮助省内的烈士寻亲花费会更少一些。”张卫华解释道。
张卫华希望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能够帮助更多烈士寻找到家人。他说:“烈属很多已是古稀老人,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能为他们做的事情,我会继续坚持下去的。”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魏园军 芦小龙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