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网络媒体“走转改” > 河南省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网络媒体走转改| 驻马店泌阳:当年长征所过处,如今直奔小康路

作者:  文章来源:时之眼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9-30 10:59:25   

猛犸新闻记者 宋迎迎/文图

“我们的养殖场每年出栏500头肉牛,每年净收入100多万元。”9月28日,在泌阳县铜山乡焦竹园村,52岁的养牛专业户王福运对记者如数家珍。

焦竹园村曾经是中共鄂豫边省委机关所在地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驻地,得到过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具体指导。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向东进入泌阳境内,留下了“文明之师”的佳话,也在豫南大地播下了长征精神的红色火种。

曾经,这里是红色司令部,如今,泌阳县正在奔小康的长征路上快步前进。

百岁老人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跟着部队长征

在泌阳县高邑乡谭园村狐狸冲,97岁的张兴太老人已经记不清自己的实际年龄,“他总说自己已经102岁了。”张兴太的侄子补充道。

虽然如此,但老人对红军当年来村子时的严明纪律仍然记忆如新。红二十五军从桐柏进入泌阳时,曾经在村子里留宿过一个晚上。

根据老人的回忆,狐狸冲原本山路崎岖,最早的时候全村只有7户人家。“红军来的时候,我正在山上放牛,后来部队来了,我就见到毛主席了。”

张兴太的侄子说,老人其实并没有见到毛主席,“当时都说红军是毛主席的部队,所以老人认为毛主席就在队伍里,老了之后念叨的多了,就一直以为自己见到了毛主席。”

院子里,妇女们正悠闲剥着花生,老人坐在竹凳上,当年的情景娓娓道来。

张兴太说,红军来的时候,他在放牛,开始并不知道那是红军。

“当时到处都是兵,有灰衣服的、有蓝衣服的。有戴八角帽的,有戴斗笠的,还有系白手巾的。我也木有见过红军,怕被拉壮丁,牵着牛准备跑。他们看我慌里慌张,就笑着说,老乡你别怕,我们是红军,打鬼子的,不抓人。”

张兴太说,当天晚上红军就住在了狐狸冲,没有一个扰民的,大伙都觉得这支部队不一样。

当时,张兴太邻居张兴全是磨豆腐的。第二天一大早,张兴全喊张兴太帮他烧火。没等豆腐做好,就围上来一群当兵的,排队说要喝豆腐脑。“喝一碗往筛子里放个铜子(铜板),东家开始不敢要,推来让去就留下了。一缸豆腐脑儿喝光,收了半筛子铜子。”张兴太说。

红军秋毫无犯的作风,让张兴太打心眼喜欢上了这支部队,加上村里有文化的人告诉他,这是红军,毛主席的部队,他就想跟着部队一起长征。

“早饭后部队临出发时,我恳求部队收留我当红军战士,我再三说我家大人都同意。可是那个队长指着一个身体瘦弱、十三四岁的带伤的小红军说,他和你年龄差不多,都还小跟不上队,等几年,我们欢迎你入伍当红军。”

“当时难过了好一阵子。你说,跟着这样受老百姓爱戴的部队,咋能打不了胜仗。”

虽然张兴太没有如愿以偿,不过后来,他的兄弟张兴广参了军,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也算是给老人还了愿。

而且红二十五军在泌阳所过之处,一路播撒红色的种子。如今这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老区人民精神抖擞,各显手段,正在新时代奔小康的长征路上快步前进。

红军驻地的“致富”新长征路

如今,张兴太所在的高邑乡谭园村,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山下,村民依靠种植香菇走上富裕路。

村民余小玉今年60岁,走在路上步履轻快,精神抖擞。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棚里摘香菇。

“丈夫在外跑运输,我得在家带孩子。拾掇香菇收入又高,还不用出门。我今年种了两万袋香菇,一年纯收入三四万元没有问题。”

余小玉告诉记者,她种的时间短,赚的钱少。村里很多人老早就种上了香菇,一年下来,兜里落(挣)的更多。“俺兄弟媳妇种香菇已经十多年了,我都是跟她学的技术。她家种了八个香菇棚,每年能收十来万块钱呢。”记者向余小玉兄弟媳妇陈有丽询问,她笑着抿了抿嘴,点了点头。

陈有丽告诉记者,村民们种香菇的启动资金很多都来自县里配套的无息贷款,“政策这么好,咱咋能不好好干呢”。

如今,香菇种植在这个曾经的红军驻地随处可见。据统计,如今高邑乡全乡袋菇种植达到4800万袋,建设香菇保鲜库68座,成立合作社12家,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小小的香菇已经成为富民强乡的重要支柱产业。

当年的红军司令部 如今的致富先进村

如果以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为半径画一个圆,当年的红军司令部——铜山乡焦竹园村,毫无疑问要处在圆心的位置。

如今,在焦竹园村,村民们依靠养殖夏南牛,正在奔小康的路上奋勇争先。

9月28日下午,记者在铜山牧业合作社里见到了夏南牛养殖专业户王福运,当时他正在喂牛,左右两栏牛吃得十分欢实。

夏南牛由泌阳县自主培育而成,以法国夏洛来牛为父本,以南阳牛为母本,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填补了我国在世界上没有肉牛品种的空白。

今年52岁的王福运养殖夏南牛已经11年了,他告诉记者,开始时养殖场规模小资金少。在村委会和县里的帮扶下,打开了销路,生意有了起色,在村民们眼里,王福运也成了养牛大户。

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如今,王福运和村民们成立了铜山牧业合作社,养殖场扩大到两个场区,90亩地。村民们以牛入股,统一养殖,饲料成本均摊,年底统一分红。目前村子里已经有近40户贫困户入股。

“有的两头牛,有的五头十头牛,自己养饲料啥的也划不来,把牛放在合作社里,不用操心,还可以腾出手干点别的活,等于又多了一条致富的路子。”王福运说。

为了激发大家养牛的积极性,泌阳县政府不仅招商引来了肉制品企业,还下发“夏南牛育成牛养殖补贴办法”,村民养殖的夏南牛被加工龙头企业收购并屠宰加工的,每头再补贴500元。

在政策支持和养殖户的带动下,目前泌阳县的肉牛养殖业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县“夏南牛”存栏34.3万头,建立了优质“夏南牛”母牛养殖基地100个,扶持发展了100个母牛养殖示范村,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0%以上……

大家富必然离不开小家富。如今,王福运的铜山牧业合作社每年出栏肉牛保持在500头左右。他告诉记者,夏南牛1600斤以上就能出栏,每头售价大概18000到25000元之间,除去成本,年纯利润能达到一百万元以上。

如今,走在焦竹园村,到处是拔地而起的小楼。如今,走在张兴太所在的谭园村,一个个连绵不断的香菇棚就是村民们明天的希望。靠着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豫南人民正在奔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