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神奇的村庄:
经过20年的发展,它从原来集体账目仅有63元、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的贫穷村,变成了集体年收入500万元、人均年收入1.5万元的小康村。
村民积极向上、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打架、斗殴、打麻将的找不到,网吧、非法出版物不见踪影,没有出现过一次上访告状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村都是正气,干邪事儿的一个没有”。
这个村庄就是南乐县城关镇西街关村。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敬老模范村居、省级文明村、河南省示范文化大院等荣誉称号。村党支部连续12年被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该村连续12年被市委、县委评为宣传文化工作先进村。
以党建为引领
带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我们村党员干什么事儿都冲在前面。他们是群众的主心骨,威信很高,我也想加入他们!”8月4日,西街关村的李世荣和2名志愿者一起为群众发放“扫黄打非”政策宣传册。李世荣现在是入党积极分子。
西街关村位于南乐县城西南,共有635户2740人,其中党员198名,党员人数占比达7.2%,居全县各村首位。该村每年都要发展2到3名党员,目前入党积极分子57名。
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儿,是该村群众对村“两委”班子及广大党员的评价。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得益于该村长期以来将党建工作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常抓不懈。
村党支部明确村“两委”成员职责分工,每半月村“两委”成员要汇报工作情况,把责任落实到人。村党支部对重大事项进行集体研究,全体村干部每年年底要在党员大会上总结工作,党员代表面对面给村干部打分,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党支部成员经常深入老党员、困难户家中,通过走访入户、召开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形成了“村里的钱怎么花群众来当家、村里的事怎么办群众说了算”的工作模式。
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党务、村务、财务的真实情况。西街关村不仅在村委大院内设立了宣传栏,一月一公布财务收支情况、低保救助、特困人员救助、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使用情况等20余项内容,还专门开通电子政务公开系统,群众随时都可以点击查看,各种账目一清二楚。近20年来,该村无吃喝账,无一例上访事件。
村里的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义务劳动、执勤巡逻、无偿献血、义务接送高考考生、文体演出、疫情防控值班等活动中,党员占80%以上,让群众看到到处有党员、事事有党员。
这一群党员的带头人,就是有着50年党龄、今年7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常庚立。自1980年开始当村支书,40年来,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吃亏是福、以民为先”,并要求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带头这样做。群众看到了村党支部和党员一心为民办好事实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西街关村实现快速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西街关村党支部以建设“和谐西街关、平安西街关”为目标,将“扫黄打非”工作和全村的经济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在全村营造了风清气正、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常庚立表示:“基层群众思想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村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我们要做的就是带好头,引领群众相信党、听党话、跟党走;做好政策宣传,以广大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声音,守牢阵地,让党的旗帜在西街关村上空高高飘扬。”
以制度做保障
“扫黄打非”成效卓著
走进西街关村,街道整洁、环境优美,树荫下看不到打麻将的身影。尽管该村地处南乐县城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的中心,但村里却没有一家网吧,各类非法出版物也难觅踪影。
一行公园、三角公园是位于西街关村地界的2处大型游园,入口处设有“扫黄打非”知识宣传栏,垃圾箱上粘贴有“扫黄打非”统一标识,“扫黄打非”工作站既可供群众休息又方便开展宣传活动……
这些能看见的点点滴滴,是西街关村长期以来坚持狠抓“扫黄打非”工作取得的成效。近年来,该村在省、市、县、镇等各级“扫黄打非”领导小组指导下,建组织机构、定制度规矩,多头发力、多管齐下,扎实有效推进“扫黄打非”工作。
建立机制,确保“扫黄打非”有章可循。村里成立了“扫黄打非”小组,支部书记为组长,支部副书记、妇联主任、农家书屋管理员等为成员,明确文化协管员为工作联络员,形成了“扫黄打非”工作有人营、有人干的格局。根据村规民约和上级有关规定,制订“扫黄打非”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工作制度等,明确规定村民凡参与邪教、涉及黄赌毒、传播非法出版物及有害信息等不良行为的,均不得入团入党,不得享受低保等各项优先优惠政策,不得享受村里的各项补贴。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巡逻检查,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和报告非法出版物的印刷、批销、传播及兜售等行为,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
抓好宣传,确保“扫黄打非”家喻户晓。一是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近两年,共发放《致居民群众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8000余份,制作“扫黄打非”宣传栏16块,并通过广播喇叭定时播放“扫黄打非”相关内容,提高了村民对“扫黄打非”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清“黄”“非”的危害性。二是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村里的党团员干部签订目标责任书,拒绝黄赌毒,争做“扫黄打非”先锋表率;聘请57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熟悉情况、信息灵通的老党员、老教师、青年团员、文化协管员等为义务监督员,不定期开展巡查寻访活动,一旦发现非法出版物当场收缴并集中销毁;村文艺宣传队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典型,自编自导自演《瞎子算卦》《全家红》等反映“扫黄打非”内容的文艺节目,使村民在娱乐中自觉抵制和远离文化垃圾。三是积极利用互联网,在村里的反邪教宣传调度群、党建微信群、青年微信群等群内做好思想宣传,一旦发现“黄”“非”或不健康内容,立即删除并禁止流行。
抓住关键,确保“扫黄打非”有的放矢。一是狠抓“扫黄打非”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扫黄打非·护苗”行动,与县乡文化、教育等部门联系,开展“绿书签”走进城关镇中学和西街关2所小学等活动,通过展板宣传、印发“绿书签”等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培养青少年从小树立“爱读书、读好书,拒绝侵权盗版”意识,并以“小手拉大手”活动为载体,带动家长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狠抓流动人口管理。目前在西街关村居住的人口超出8000人,其中约5500人属于外来人口,村委会将这些居民与本村村民一起纳入村级管理,要求其严格遵守村规民约,否则不允许其在此居住。
西街关村还投资建设了村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党史室、村史室、图书阅览室等宣传思想阵地,免费向村民开放,成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今年67岁的退休教师谷萃健是一名老党员,又是村里的义务监督员,他定期到各个基地为村民讲解邪教的危害,引导村民积极向上。谷萃健表示:“我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余热,开展好党情国情村情教育,让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增强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远离黄赌毒和邪教的伤害,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西街关村“扫黄打非”工作深入开展,村里已形成只要遇见、发现可疑人物或现象,就有人过问、有人举报的良好氛围。2017年,该村被评为国家级“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站点。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对‘扫黄打非’常抓不懈,力争把西街关打造成全国的‘扫黄打非’进基层标兵示范点。”常庚立表示。
文化活动搭台
润“心”细无声
近年来,随着村里经济状况越来越好,西街关村党支部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利:年底分红人人有,2019年人均发放500元;为村民每人每月补贴水费、电费;村里孩子考上高中、大专、本科和名牌大学,可以领取500到5000元不等的奖学金;60岁以上老人,每逢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每人都可以领到节日礼物;为解决村民看病负担,为村民发放新农合补贴。据统计,近3年来,该村为村民发放各种补贴420余万元。
群众的物质生活好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西街关村党支部顺势而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每一名村民心中,教育引导村民自觉抵制有害思想和文化的侵袭。
“我们村光是舞龙的就有150余人,其他像唱戏的、扭秧歌的团队多了,有啥活动你要是不让大家参加,都不乐意呢。”61岁的邢华强一直在村女子舞龙队舞龙,因为年龄大了,今年才刚刚转到村乐队。她说话快人快语:“村里的妇女在一起唱唱跳跳,心情好、身体好。你看我们村,都没啥邪事儿,一股正气奔小康。”
邢华强说的舞龙队尤其是女子舞龙队,名气大得很,不仅到省里、市里参加过各种演出比赛,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参加舞龙的,全是西街关村民。西街关村舞龙还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像舞龙队这样群众自发组织的演出团队,在西街关村还有10余个,秧歌队、腰鼓队、老年健身操、乒乓球队、篮球队、现代舞、太极剑……只要群众喜欢的项目,村“两委”就大力支持: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广场;投资6万余元安装了无线广播喇叭24个;投资60余万元购置图书、电脑、音响、健身器材、各类乐器等;投资30余万元建设一个多功能大厅,建成了篮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电脑室等;投资35万元完成了绿化美化工程,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创造了良好环境。
群众白天上班、做生意,一到晚上,各个地方扭的、唱的、跳的,人人玩得开心。遇到重大节日或开展比赛,各个文化团体争先恐后报名展示才艺,不让谁参加谁不乐意。村图书阅览室每年借阅图书6000余册次,接待读者5000余人次。
“基层群众文化阵地,你不抢占别人就要抢占。我们就是通过开展活动,抢占思想文化主阵地。”据常庚立介绍,目前全村一派正气,邪气根本无法生存,该村村民不但没有一人参加宗教活动,遇到有人来村里传播宗教或者迷信活动,村民还会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8月5日傍晚8时许,华灯初上,尽管天上仍飘着毛毛雨,西街关村文化中心广场仍热闹非凡:有人在健身器上健身,有人在广场中间跳舞。广场南边的大舞台上,人们正在排练节目《夸夸咱西街关》:“党务村务和财务,民主管理全公开;蔬菜干菜和肉食,不用出村全办齐;大街小巷路路通、路灯照得明晃晃;‘扫黄打非’风气正,村风文明素质高”。广场北面,西街关党群服务中心几个大字在灯光映衬下熠熠生辉。这一幅幅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画面,已深深印刻在记者脑海中……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