潴泷河流到清丰县双庙乡东北,绕一个大弯,几乎包围了这个叫沙格寨的村子。
抗日战争时期,沙格寨凭借独特的地形地貌,曾是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所在地,村里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支前故事。战争年代三面河、一面沙的天然屏障,和平时期却成了制约发展的天然瓶颈,村偏地贫,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沙格寨由一个支前先进村变成了一个深度贫困村。329户1246口人的沙格寨,截至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50户483人。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村“两委”审时度势,积极抢抓市、县、乡全域旅游大发展机遇,一手打造红色文旅高地,建设美丽乡村,一手抓产业扶贫,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和加工。截至2019年年底,除因完全丧失劳动力的特困供养户2户2人外,全村其余贫困户已全部精准脱贫。
12月22日,冬至刚过,记者赴沙格寨采访时耳闻目睹了一些趣事儿,令人品咂再三,久久回味。
闲不住的“大画家”杜建祥
杜建祥是清丰县人民法院派驻沙格寨村第一书记。“想当年,老区群众为支前捐粮捐物,为掩护伤病员舍生忘死,为革命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让老区群众受穷,单从感情上讲就接受不了。”
有感情,驻起村来才能真正扑下身子;有感情,扶起贫来才更有责任担当。杜建祥是从2015年开始来沙格寨驻村的,可以说已是半个沙格寨人。他谙熟村里的每一条胡同每一堵墙,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知根知底。5年来,他带领干部群众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修缮革命旧址;这家出那家进,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建档立卡完善精准扶贫脱贫信息;弯腰进菜棚,俯身察苗情,邀请专家传授技术,协助申请扶贫贴息贷款,逐一破解群众养殖种植难题;慰问孤寡老人,看望留守儿童,倡导乡村文明风尚;垦荒育林,兴办企业,改造危房,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提升干部群众的精气神……用村民孙训杰的话说:“自杜书记来到俺村,都没见他消停过,比俺庄稼人还闲不住哩。”快言快语的村民刘清芬接过话头说:“杜书记就像个神奇的大画家,眼看着就把村子给描红画绿了。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人来俺村旅游。群众时光一天比一天好,手头一天比一天阔绰。”
党报公众号的铁杆粉丝周芳友
记者一到沙格寨,57岁的村支书周芳友便热情迎了上来,忙不迭地领着记者看村容村貌:冬至已过,但沙格寨依然松竹翠绿,绿篱茂盛。巷口和临街的墙上,不时可见军民鱼水情深的雕塑和绘图。进村不远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大街,冀鲁豫军区后勤基地的旧址群就集中在这条街上,有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军民剧社、支前物品展览馆,以及傅家选将军故居等,如今大多已整旧如旧,给人以历久弥新之感。村头是200亩的森林公园,村口占地25亩的文化广场平坦宽阔,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老人孩子各取所乐、怡然自得……
来到村室,记者通过加其微信好友,吃惊地发现周支书每日必浏览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来了!新闻早班车”,微信相册几乎清一色是该公众号推送的“早安寄语”。点开一帧是这样的:“……当我们发现方向有误时,与其一意孤行,不如停下脚步,思索、调整,然后再出发……”再点开一帧是这样的:“……圆规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圆梦,因为心不定,脚不走。奇迹还有个名字,叫努力……”问其缘故,他说,这些寄语都见解精辟、微言大义,能量满满、时读时新。转发到朋友圈,希望勉励干部群众的同时,更多地鞭策、启迪、提升自己。“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新发展格局……现在新生事物太多了,不学习,俺怕落到群众后边啊!”记者重新打量这个高高瘦瘦的汉子,感觉藏在他沧桑容貌中的,还有稳健、精干、练达和睿智。
自家门口迷路的周宪章
车载导航提示:“到达目的地,目的地位于道路左侧。导航结束,期待下次再见。”
麦忙时节,在外打工的周宪章赶回家来收麦子,归心似箭,巴不得跟一路饶舌聒噪的导航早一点“再见”。要不他也舍不得跟人家拼车,从市长途汽车站径直乘出租车往家赶。欲速则不达。他跳下车一看,俨然从一个城镇到了另一个城镇,第一感觉就是下错了地方,忙又拉开车门说:“错了,错了,这不是俺村,再往前走走看。”司机也不熟悉这一带的地形路线,跟他说不清,只得拉上他继续走。一直驶到2公里外的单拐村,周宪章才想起自家那个叫沙格寨的村子在单拐西面,而车子还在往东开,免不了又一惊一乍地紧急叫停:“往回开,往回开……”就这样兜兜转转的,车子再次来到刚才的路口,情形陌生如前,跟记忆中的破败故乡死活对不上号儿。周宪章为难死了,下车不是,不下车也不是。心急火燎之间,突然看见一位邻居开着三轮车拉一车麦子从身边驶过,不由大喜过望,一边挥手喊邻居等等他,一边回头对司机说:“对不起了兄弟,弄不好这还真是俺村哩。”
这是发生在前年夏天的事情,至今为村民津津乐道。问起那天的情景,正在村文化广场打扫卫生的村环卫工周宪章自嘲地笑了,比比画画地说:“就是村口这一片把我弄晕的。我离开的时候,这儿是葫芦沟,那儿是垃圾坑,还有那儿和那儿,到处碎砖烂瓦的,臭气熏天,草比人高。哪想到这一切跟变戏法一样,说变就变了呢!”
会“变”晚餐的老娘们儿
沙格寨村西北建有一家大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名叫濮阳和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占地47亩,总投资2500万元,2018年9月建成投产,年产白玉菇、蟹味菇2000吨,年产值4800万元,年效益720万元,是村里最大的企业。今年61岁的周志轩,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和老伴被双双安排在这里务工,仅此一项每月收入4000多元,很快就摘掉了贫困帽子。他在包装工序上,老伴在接种工序上。因为企业自动化水平高,劳动强度不大,老两口都干成了各自工序上的行家里手,独当一面。“窝囊了一辈子,”他说,“穷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倒中用起来了,手头也宽裕起来了。夜儿黑家(地方方言:昨天晚上),老婆子回家后不去烧汤(地方方言:做晚饭)。我想年岁不饶人,到底是娘们儿家,不经累,她不烧我就烧吧。可她也不叫我烧,划拉着手机说:这就给你变出来。恁猜咋着,她话音还没撂地下,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就送吃的喝的来了。这老娘们儿,竟本事大得会叫外卖了。”
周志轩说着笑起来,表示自己也得赶紧学点新本事,不能光叫老娘们儿一个人显摆。他对着老伴打趣说:“哪天我也变个大戏法出来,非把你的老花镜惊掉到地下不可!”(记者 刘文华 杨少军 周源)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