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总攻战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中原油田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东柳村后,健全了基层组织,完善了“1+N+1”互助脱贫模式,有效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信心——
带动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0-11-11 07:55:24   

“五保户照顾得到,柏油路修到院里面,安上水管送上电,这是中原油田扶贫队给大伙儿办的好事,这样的好事说不完……”

昨日,沿着曲曲折折的黄河大堤,远远就听到濮阳县白堽乡东柳村文化大舞台传出的河南坠子。

过去,这里是河南省有名的贫困村。

2018年,中原油田派出第一支驻村扶贫队来到这里。

三年来,驻村工作队协助配齐村组织,完善了“1+N+1”互助脱贫模式(即:以1名党员+多个农户+1个贫困户),36名党员积极融入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热潮。截至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461人,已全部脱贫,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建强支部

脱贫攻坚有底气

村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

驻村工作队驻扎不久,就发现这个村的特点:全村刘姓本家人居多,占九成左右,分系两派;村委班子成员长期缺位。

村里有名老党员叫李玉环,他找到驻村第一书记胡铭俊说,“我有60多年的党龄,现在村里5年多了没发展一个党员,也没开过会,我们也不了解现在政策是什么。”

建强党支部,将村班子立起来!胡铭俊思索良久,向上级打报告建议:尽快挑选精兵强将,调整村“两委”干部。完善党支部和村委会后,健全完善村级组织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强化村党员教育培训、发展和管理,定期举办党日活动,组织党员承诺践诺,在带头脱贫致富的同时“结对子”帮扶贫困户。

“党支部坚强有力,基层党建有声有色,群众就跟得紧,事情就办得顺,脱贫攻坚就有了硬核底气。”厘清思路后,胡铭俊干好工作的决心坚定了不少。

道路通,百业兴。村里通往大堤的主干道年久失修,扶贫队从谋划和实施一些影响该村长远发展的项目入手,按照程序向上级申请了3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主路路肩及村内其他硬件设施的修缮。

东柳村过去从没有过光伏扶贫项目,扶贫工作队员主动沟通联络,帮助申请专项扶贫资金和政府补贴,推动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落地,使该村有了持续稳定的收益。

集中优势

推行“1+N+1”互助脱贫模式

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措施和长久之策。

村党支部把31名党员发动起来,寻找致富门路,参与监督村务,联系引导群众,个个肩上有责任,人人身上有干劲。

2016年,刘培功靠养牛脱了贫,成立大众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当驻村第一书记胡铭俊找到他,希望他能吸纳未脱贫农户入社,带动大家一起产业脱贫。他一口答应下来。年底盘点,17户后来入社的贫困户单项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看到刘培功等首批创业人的成功,村民刘培力也想在家门口通过养殖脱贫致富。驻村工作队得知消息后,鼓励他去周边乡镇考察,协助承包54户村民的闲置荒地,指导购买了3000只幼鹅进行培育,并请来技术指导。目前,这个养鹅场每年孵化万余只幼鹅,产品销路稳定。尝到甜头的刘培力随即找来合伙人成立了濮阳益众养殖有限公司,驻村干部又协助他们挖鱼塘、养殖小龙虾,带动了村里10余户人家脱贫致富。

胡铭俊带领驻村工作人员建立完善了“1+N+1”的互助脱贫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东柳村又多了庆丽牛羊养殖场、濮阳县辉煌生态养殖农场、白堽乡旺业养殖场等10余家由当地村民办起的家庭农场。

现在村民中“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少了,主动想办法、找门路、抓机遇的多了,大家都为了致富而充实忙碌了起来。

大胆探索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作队驻村以后,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一项项政策落地、一个个项目实施、一笔笔收入增加,村里干部群众的点子办法越来越多。

刘培勇认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养殖方向,专门从外地生态养殖园引进中高端品种青山羊,虽然出栏速度稍慢,但其食用价值很高,肉质鲜美,备受市场推崇。

鹅场合伙人刘元玲对大鹅进行分割销售,带领村民为即将出栏的大鹅拔毛,一只鹅产出的毛收入大概10元,3000只鹅的收入就有3万元左右。

80后青年刘海运从河北邯郸学习秘制铜锅鸡烹饪技术后改良配方回乡开店,生意越做越红火。

现在,这些村各方面“能人”越来越多,出现外来务工和经商者纷纷回村创业的景象。

“外出打工不如在家门口创业,今年我和同乡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室,送大家外出学技能、强本领,再把有能力想干事的人招募回来。”毕业于财会专业的90后大学生党员刘元勋,今年初回到了家乡,被选举进了村委会。小伙子工作有激情,干事有能力,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两年来,在党建引领及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有效带动下,东柳村脱贫攻坚经历了一个由工作队“推”着村里走到村里主动往前“跑”的转变过程。

如今,东柳村畜牧、水产养殖产业链已初具规模,集体经济年收入也由2018年初的3.9万元增加至8.9万元,人均年收入近万元,264户村民从此踏上了致富路。(记者 贺德敬 通讯员 冯艳红)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