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双报到双服务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党旗飘扬聚合力
——我市党建工作纪实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8-28 07:13:25   

“你到社区报到了吗?”这已成为我市在职党员之间最流行的问候语。  

从今年6月下旬开始,我市启动了“双报到双服务”建设幸福社区活动,引导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积极参与服务社区建设,在“八小时之外”继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这是我市创新党建模式、助力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年初以来,我市紧扣全面从严治党主线,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改作风、强本领,使得党建工作在创新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推进濮阳新一轮赶超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小社区”激活“大党建”  

近段时间,一群特殊的“客人”不时走进市城区滨河社区,根据自身认领的扶弱济困、就业指导、治安维稳、市容整治、医疗保健、宣传教育等社区岗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居民惊喜地发现,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在职党员。  

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新形势下城市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我市启动了“双报到双服务”建设幸福社区活动。  

按照规定,街道办事处建立“大工委”,社区吸纳共建单位和驻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大党委”,党的组织和工作向居民集聚地全方位覆盖,党员干部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八小时内岗位履职”延伸为“八小时外为民服务”,接受居民、社区的跟踪评价,并把这项活动纳入年度考核管理,一个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在我市逐渐清晰。目前,我市共有185个市直单位党组织与77个社区确立共建关系,90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  

市城区南江社区的老住户张彬最近结交了“新朋友”。几名身穿红马甲、胸前佩戴党徽的人一次次走进他所在的楼栋,“您对社区发展有什么建议”“您有哪些困难”……他们的热情和诚恳,让张彬将心里话和盘托出。  

张彬的“新朋友”,是下沉到社区的市财政局的在职党员。该局与南江社区结对共建后,110多名在职党员相继到社区报到,并成立功能型党小组,亮姓名、亮身份、亮联系电话,入户走访,摸情况、解难题。  

社区党建热度,最终被转化为紧贴群众的温度。小孙子的上学问题,一直是滨河社区贫困户陈大爷的心病。前段时间,市国税局在职党员来到他家,除了现金和日用品,还送来一份长期助学计划书。正值暑假,这个社区里原本无人看护的孩子,也有幸得到市十中党员教师的辅导。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大事有着落,居民微心愿等小事有回音。”提起社区新型党建机制带来的变化,滨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尚凤才高兴地说,资源在社区得到充分整合,共建单位的信息、技术、人才等优势在社区充分发挥,实实在在帮社区居民解决了一件件实事。  

拧紧“党建+脱贫”这股绳  

出台《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深化“双联四推六覆盖”机制的若干措施》,结合脱贫攻坚任务,1171个市、县区直机关党组织和2万余名机关党员与贫困村党组织、贫困户联系帮扶,710名驻村第一书记和979个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尖兵作用,有力推进了精准帮扶工作向纵深开展。  

坚持人才下沉、智力下移,我市选派898名专家人才组建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就业创业三类服务团,对接基层需求,采取结对帮扶、技术推广、培训指导和惠民服务等方式,随时到村入户送技术、送健康、送培训,切实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  

对第一书记精准管理,实行五天四夜工作制,坚持实施手机“定位签到”等措施……省委组织部借鉴我市做法,建立了全省第一书记管理平台。  

推行“党建+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在建设470个党建扶贫就业点的基础上,我市推广清丰县“党建+扶贫+食用菌”、台前县“党建+扶贫+村头工厂”模式,进一步加大党建扶贫就业点建设力度,全力推动产业扶贫工程。  

针对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支部组织生活落实不到位、个别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经常、严重削弱党支部凝聚力等问题,自今年3月起,我市在农村全面推行以“两图、一表、一办法”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组织生活落地工作法。“两图”即党支部年度组织生活日程图和民情入户图,“一表”即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纪实表,“一办法”即农村基层组织生活问责办法。这是我市围绕脱贫攻坚工作推出的一项项创新举措。  

我市作为全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贫困人口范围涉及74个乡镇、349个贫困村、54510个贫困户共174568名贫困人口,扶贫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和党建工作聚集效应,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打出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组合拳。  

围绕脱贫攻坚工作,我市坚持扶志气、扶智慧、扶技能相结合,整合人社、扶贫、农业、科技等部门教育资源,面向贫困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其务工能力;在务工群众较多的就业点打造远程教育阵地,组织党员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收看励志教育、革命教育、技能教育等科教片,引导其甩掉“认命贫困”的思想。  

我市还注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激励作用,要求各乡镇党委向每个扶贫就业点派出党建指导员,村党支部把扶贫就业点党建工作纳入日常管理,设置党员先锋岗,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作风、比技能、比业绩的“三亮三比”活动,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示范带动作用。  

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和人才的支撑。对此,我市坚持“引资引智”并举的工作思路,为脱贫攻坚广开“财源”和“才源”。我市邀请省农开行、中原证券等机构的金融专家,以及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的高管前来挂职,一并前来的还有资金和项目。目前,苏宁已在濮阳建立易购直营店5家、农村代理点22家,吸纳农民在网点就业,推销本地农副产品,帮助贫困群众寻找脱贫致富路子。  

有了项目,党建扶贫就业点才有生机。结合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乡镇党委引导村党支部谋划发展项目,利用乡情、亲情、友情,积极邀请项目投资方到扶贫就业基地参观考察。乡镇党委协调职能部门加快项目建设、办证审批进度,村党支部在招工培训、配套设施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  

有了人才,党建扶贫就业点才有活力。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多渠道邀请本地籍贯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资金资源向就业点汇聚。原来在外地做生意的台前县打渔陈镇梁庙村村民梁玖华,就是被吸引回村进行创业的。走进梁玖华在梁庙村开办的服装加工扶贫就业基地,崭新的气象让人眼前一亮:宽敞的厂房,现代化的设备,井然的秩序……“多亏了这个基地,让俺有了份稳定收入。”在此务工的梁庙村贫困户郭喜玲笑逐颜开。  

“党建+脱贫”这股绳,正在我市越拧越紧。  

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叫响全国  

“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自去年3月份以来,位于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的全国第一所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机构——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里,不时响起《吃亏歌》的歌声。  

激昂的歌声中,尽管夹杂着天南地北的口音,但歌唱者的想法却如出一辙——真取经、取真经,力争成为“李连成式”的“吃亏书记”。  

选址西辛庄村,是为了发挥李连成的模范带动作用,也是为了让培训更接地气。李连成的话很好地概括了这所学院的特点:支书教支书,同行带同行,用基层“土办法”培养基层“土干部”。  

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成立之初,就立足濮阳、服务河南、面向全国,坚持接地气、创特色,突出好学、易懂、实用的原则,在打造最专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中心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案例式教学突出互动交流。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打造U形岛教学模式,即学员以“U”字形小组为单位围坐轮流发言,变讲授为讨论,变学员为教员,变一人讲为多人讲,变大课堂为小课堂,变局部互动为全员互动。  

访谈教学突出共鸣共振。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将访谈、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现场对话等形式结合起来,设计了以村党支部书记成长为主题的“与连成面对面”课程。课程由李连成和广大学员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并邀请电视台专业主持人进行现场主持,以讲述和自由问答为主要形式,深入了解吃亏奉献精神的实践意义。  

研究式教学突出问题导向。围绕服务脱贫攻坚,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研发了“四题”融合研究式教学法,即把学员带来的问题转化为培训专题、依据培训专题确定研究课题、用学员的话题支撑研究课题,不断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授教学突出精准生动。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改变“一盘菜待尽天下客”的做法,根据培训方需求量身定制培训“套餐”,改变过去传统培训理论多事实少、政策多方法少、要求多措施少等不接地气的做法,变粗放为精准。  

现场教学突出实践管用。围绕培训需求,根据农村实际,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突出“说百姓话讲农村事、书记教书记同行带同行”,设定精准扶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美丽乡村、土地流转等6类培训模块85个专题,打造74个现场教学点,为参训学员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独特的办学理念、专业的培训定位,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打通了党员干部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国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不少村党支部书记参加培训后表示,受到了教育,取到了管用的“真经”。  

南乐县梁村乡后翟村党支部书记张玉昌说:“学习后,更清楚了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该给老百姓干点啥、怎么干。”  

“学院填补了农村党支部书记没地方学习、缺乏沟通的空白。”在此参加完培训的开发区皇甫办马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武建国说,村干部平时各干各的,缺乏学习交流的机会,学院正好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一传十,十传百。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凭借良好的口碑,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来此取经。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负责课程安排的工作人员表示:“学院的电话机、传真机每天响个不停,都是预约培训的。”  

据统计,自2016年3月开班以来,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已举办培训班143期,培训1.2万人。除培训我市的村党支部书记,该学院还吸引了来自广东、新疆、山东、海南、内蒙古、江苏、陕西、山西等全国16省(区)151个县(区)的村干部来这里参加培训。  

“小微权力”被关进“制度笼子”  

编制“小微权力”清单,实行“照单操作”模式。向群众发放《村(居)权力服务手册》,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  

按照办事程序分类,绘制村干部用权程序流程图,编印成口袋书,并在村内信息公开墙公布,方便群众查询使用。印制村(居)组织“小微权力”规范化建设工作记录本,建立村(居)组织“小微权力”规范化建设档案资料,使村(居)实现用权有案可查。  

开展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从惩治“小官微腐”入手,严查扶贫攻坚、集体“三资”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贪污侵占、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问题。  

上述举措是我市为破解“小微权力”监督难题而进行的创新实践。针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如何根治、基层权力如何运行等问题,我市紧盯“微权力”,惩治“微腐败”,探索建立乡村综合治理新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加大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  

“有了这个‘小微权力’清单,办啥事儿一目了然,再也不用走冤枉路了,真是太方便了。”南乐县居民王永利激动地说。原来,前段时间,王永利在为女儿缴纳城镇居民保险费的时候,按照该县人社局张贴公布的“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上的要求,准备好相关资料,来到便民服务大厅,仅仅用了不到10分钟就把事情办完了。  

王永利说的“小微权力”清单,是南乐县去年9月在全省创新实施的规范基层权力运行的制度。该制度将50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微权力”制成清单,织密制度的“笼子”,使基层干部行使权力有约束、群众行使监督权有依据,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翻开南乐县基层“小微权力”清单口袋书,小到户口办理、农村低保申请、特困供养人员申请、临时救助,大到村财务开支、集体土地征收及征收款发放、农村宅基地审批,涉及部门、工作方法、申请流程及所需资料等,目录显示得一清二楚。群众一看清单,就知道所办事项的具体步骤,并享有一次性告知、限时答复、按时办结等权利。  

不只南乐县,我市其他县区也始终坚持把深化基层“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作为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纪委全面监督、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清丰县,监督执纪与“互联网+”相结合,搭建党风政风电子监督平台。在台前县,该县通过在90个试点村的墙壁上,绘制低保五保申请、救灾款物发放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权力运行漫画450余幅,以“图”解清单、“画”说权力的形式予以公开,实现了“看图做事”“照单操作”的权力运行模式。在华龙区,“小微权力”被搬上有线电视,群众在家里轻点遥控器,便可知晓村里的“三务”信息,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尽知村里事,不出家门监督村事务”。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市坚持做到政策公开、权力公开、决策公开、结果公开,每月还确定一天为集中公开日,公开晾晒“小微权力”运行情况。  

不少干部群众坦言,我市通过规范基层“小微权力”,压缩了基层暗箱操作空间;从惩治“小官微腐”入手,严查集体“三资”管理、土地征收和惠农等领域贪污侵占、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问题,改进了干部作风,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眸今年上半年,在实现濮阳新一轮赶超发展的道路上,一面旗帜指引着方向、鼓舞着力量,这就是飘扬的党旗。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