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润雄安新区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千年大计的濮阳情怀
——写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全线试通水之际

作者:孟晋 贺德敬 王金勇 杨少军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1-19 07:33:56   

11月16日上午10时,濮阳黄河岸边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渠首,随着全线试通水的一声令下,渠村引黄闸六孔闸门徐徐打开,奔涌而出的黄河水经过巨大的沉沙池淤积沉淀之后,沿着新建成的干渠缓缓向北流去……  

25天后,饱含着水源地——龙都濮阳400万干部群众深情厚谊的渠水,流经濮阳、邯郸、邢台、衡水、沧州、保定6市,注入482公里外的白洋淀。  

这是一渠生态补源之水,这是一渠燕赵人民梦寐以求之水,这是一渠事关雄安新区建设千年大计之水,这是一渠蕴含濮阳人民家国情怀之水。  

人民期盼 领袖嘱托  

今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雄安新区将建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毫无疑问,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将是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水核心”。  

昔日烟波浩渺、荷花飘香的白洋淀,近年来,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水位逐年下降,多次发生干淀危机。如今白洋淀水域面积仅有362平方公里,加上水质不断恶化,昔日的“华北之肾”正面临严重“肾衰”。  

今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殷殷叮嘱当地干部,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饱受缺水之苦的不仅仅是白洋淀。  

多年来,河北省中东南部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农业灌溉大多只能依靠地下水。而大量开采地下水,致使超采区形成巨大的地下“漏斗”,用水成本逐年增加,并引发污水回灌、地面裂缝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河北省中东南部用水告急,多地喊“渴”。  

尽早破解缺水之困,让数千万冀中东南部人民朝思暮想。  

人民的期盼,就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经多方考察论证,2015年,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后,于当年10月正式开工。

“被国务院列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总投资42.4亿元,年设计引水量7.4亿立方米,每年可向白洋淀输送2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它不仅可以改善白洋淀和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惠及沿线2省6市26县(市、区)的465万亩土地,有效补充地下水源。这渠清水既是补源之水、生态之水,又是生命之水、富民之水啊!”11月16日,站在渠首沉沙池畔,远眺着一路北上的渠水,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罗少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可谁知,为了这一国家战略性工程早日竣工,身处革命老区的濮阳人民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牺牲,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站位全局 勇于担当  

濮阳作为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能否按时间节点如期完成工程征迁建设任务,事关全局,备受关注。  

施工期间,省委书记谢伏瞻专程莅濮考察调研工程建设情况,强调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既是向河北农业供水、地下水补源及白洋淀生态补水的战略工程,也是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大力支持工程建设,确保清水送到白洋淀。  

市委书记何雄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相关会议上明确要求:“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助力雄安、造福濮阳,意义重大。濮阳要担起应有的责任,把事情做好、做实。市水利局及沿线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站位全局,团结协同,保证工程项目如期建成通水。”施工期间,他还多次徒步到项目工地考察调研,主持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征迁及施工中的难题。  

为给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营造一流的施工环境,濮阳市还成立了以市长为指挥长,水利、国土、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建设指挥部。各县区及沿线15个乡(镇、办事处)也分别成立了指挥部,抽调精干力量具体负责征地拆迁安置和群众工作,全市奋战在工程征迁及施工环境协调一线的人员近千人。  

家国情怀 无私奉献  

缓缓流淌的一渠清水,仿佛在娓娓讲述濮阳无数干部群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市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相朝,上有82岁的老父亲,下有一个正蹒跚学步的小孙子,自打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工建设,家里的大小事情只能都甩给爱人独自打理。他讲给爱人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再辛苦一段吧”。700多个日日夜夜,李相朝除了在指挥部开协调会,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工地度过的。2015年12月21日,濮阳的气温降到了零下15摄氏度。为了尽快摸清沉沙池周边房屋及光缆等专项设施的分布情况,李相朝迎着刺骨的寒风徒步巡查走访,不小心扭伤了脚踝。他忍着剧痛,硬是一瘸一拐地走完了近7公里的巡查路段。回到住处,他的脚踝已肿得像个馒头。去年7月,李相朝的老父亲摔伤,需住院手术。一边是卧床不起急需照顾的老父亲,一边是正在紧张施工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顾哪头?李相朝左思右想,含着眼泪对爱人说:“工程实在离不开我,你就替我为老人尽孝吧。”

为了国家大事,舍小家顾大家的又何止李相朝一人!  

2016年元旦刚过,一场大雪席卷濮阳。为尽快完成王助西村地面附着物的清点工作,确保辖区内工程顺利开工,开发区王助镇正科级干部程相波带领工作人员硬是在雪地里跋涉了3天。饿了吃个没啥热乎气的包子,渴了喝瓶矿泉水,看着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的串串脚印,大家还相互激励:为了国家大事,咱们还是蛮拼的!  

“濮阳的党员干部具有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始终想方设法为我们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濮阳的群众明大义、顾大局,奉献出9150亩永久征地、4824亩临时用地支持工程建设,229户村民举家搬迁,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让我们深受感动。”河北省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管理局河南建设部主任张文虎感慨万千。  

穿金堤河倒虹吸工程是濮阳段第一个开工的项目。工程一开工,濮阳县子岸镇岳辛庄村党支部书记白付明就把自家准备发展生猪养殖的事儿撂在了一边,每天和镇里的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村里200多征迁户的思想工作。为及时协调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大小事,他最多时一天要在村子和工地之间往返六七趟。由于临时修建的施工道路坑洼不平,白付明1年多时间竟骑坏了2辆电动车。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工作,素有“天下第一难”之称。但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濮阳段推进过程中,100多个村庄的4.1万多名群众面临征地拆迁,却鲜有不和谐声音传出。  

濮阳县海通乡铁炉村65岁的王万良是一名老党员。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把他家的6亩耕地、2块宅基地全部征用。房子没了,地也没了,他和老伴一商量,干脆搬到在郑州工作的儿子家住。搬家那天,他用手机把祖宅的里里外外录了像。最后,他噙着泪,在院子里挖了一块泥土仔细包好,放到行李内“留个念想”,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这一幕,目睹者为之动容。村里需要搬迁的另外11户村民,没等干部做啥工作,全部主动搬迁。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称得上一个小‘南水北调’,一条干渠把濮阳与雄安新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李相朝说,为确保向白洋淀和雄安新区输送清水,濮阳市专门拿出2622亩耕地,在渠首引黄闸下游新建了2个沉沙池。工程全线通水后,浑浊的黄河水经过沉沙池的淤积沉淀,流向白洋淀的是一渠清水,而每年却会给当地留下200多万立方米难以处置的泥沙。同时,濮阳市还将在域内84公里干渠两岸分别建设100米至300米宽的生态林带,呵护一渠清水到雄安。  

看今朝,黄河岸边,龙都濮阳胸怀大局显风流;瞻未来,白洋淀畔,雄安新区水城共融绽异彩。在新时代强劲号角声中,随着源自“母亲河”的汩汩清流通过引黄入冀补淀干渠,源源不断地润泽燕赵大地、“华北明珠”,龙都濮阳、雄安新区必将携手书写出新时代的壮丽画卷!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