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高中时家里还没有自行车,从家到学校的30多里路全靠步行,现在出门就开车的生活以前真是做梦都想不到……”8月19日,提起几十年间百姓出行代步工具的变化,张阿姨的话语中充满感慨。
一周两次往返学校 30多里全靠步行
61年前,张阿姨出生于在濮阳县农村。她是家中老大,有4个弟弟妹妹,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张阿姨回忆说,小时候家里的生活勉强够温饱,红薯面馍、高粱面馍、窝窝头是家常便饭。那时候,农村家庭只有等过年时才舍得拿攒的鸡蛋换上几斤白面,包上一两顿饺子。过年时才能吃上一两顿的白面饺子,是她和弟弟妹妹眼中特别难得的美味珍馐。过了大年初五,家里就不舍得再把白面拿出吃了。
五六十年前的濮阳农村,百姓住的大多还是土坯房,百姓出行基本全靠一双腿,自行车在十里八村也难得一见。一直到十几年后,张阿姨考到濮阳县城上高中,农村中才渐渐有了自行车的身影。“别看现在农村很多家庭都买了小汽车,我小的时候自行车比现在的汽车都宝贵,一个村里也难找出两三辆自行车!”张阿姨说,她在县城上高中时,家里还依旧买不起自行车。学校离家有30多里,她和大多数同学上学全靠步行。
“那时候上学都是自己从家里带馒头,吃饭时让学校食堂给热一下,一次要交2分钱。即使这样,好多同学也不舍得花这2分钱,就着凉馒头和水就是一顿饭。”张阿姨说,因为那时候学生都要自己带馒头到学校,学校每周三下午就不再上课了,会专门放假让学生回家背下半周要吃的馒头。每周两次往返回家背馒头,单程步行30多里,用时一个多小时,张阿姨这样的高中生活坚持了3年。
四辆自行车迎娶新娘 一辆摩托车轰动全村
24岁那年,张阿姨经人介绍与丈夫订了婚。那时候,自行车在农村依然是稀缺品,十里八村的年轻人结婚全靠它当花车迎来送往。结婚时,新郎和新娘家都要在村里到处借自行车作为婚礼当天的代步工具。因为农村中买得起自行车的家庭太少,结婚时想借车必须提前一两个月就跟邻居预定好日子。婚礼当天,迎新队伍给每辆自行车的车把绑上一朵彩纸或纱布做成的大红花,自车行就成了迎亲的花车。女方送亲的人也要和男方迎亲的队伍一样,要自己骑自行车陪新娘到男方家。张阿姨结婚当天,她的丈夫就用四辆自行车组成的花车车队把她接回了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阿姨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她的丈夫通过招工成为濮阳县化肥厂的一名工人。因为丈夫每天要在家和县城的单位间往返,张阿姨家里买了第一辆自行车。几年以后,为了上班更加方便,她的丈夫又用半年多的工资买下第一辆摩托车。张阿姨清楚记得,那辆橙红色小型铃木摩托车也是全村的第一辆摩托车。丈夫把它骑回家那天,轰动了整个村子,邻居们纷纷跑来家里参观,众多年轻人都投来艳羡的目光。
张阿姨的两个孩子上小学后,她也顺利通过招工成为濮阳县化肥厂的一名工人。单位后来分给他们两个单间宿舍,张阿姨把两个孩子接到县城,让他们转到厂里的子弟小学读书,一家人在单位的宿舍开始了新的生活。周末外出时,那辆橙红色小铃木摩托车就成了一家人的代步工具。骑摩托车外出虽然比以前骑自行车时快了许多,但冬天和夏天长时间骑行的感觉也并不太舒适——从县城到老家骑摩托车往往要四五十分钟,冬天时手脚冻得生疼发麻,夏天又被室外的太阳烤得全身冒汗,下雨刮风的天气那就更不舒服了。那时候,张阿姨对生活开始有了更高期待,希望以后拥有一辆外出时能遮风避雨的小汽车。
从以步当车到以车代步 轿车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1990年前后,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张阿姨身边有不少人开始下海,她的丈夫也试着干起了运输,并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张阿姨和爱人靠着灵活的头脑,把运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家里的小型铃木摩托车也被光荣淘汰,被两辆重庆力帆摩托车取代。张阿姨回忆说:“那时候‘万元户’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土豪’了,家里能同时拥有两辆5000多元一辆的摩托车的家庭在县城并不多见。那种一次性买入两辆崭新摩托车所带来的幸福感,不亚于现在谁家一次买了两辆小轿车。”
2006年,张阿姨家里有了更多积蓄,用12万元买到了第一辆小轿车。买车之前,张阿姨的儿子和丈夫非常慎重,在濮阳的几家汽车销售店反复比较咨询,一个多月后才入手。
有了家庭轿车之后,张阿姨一家外出时感觉更幸福了,他们不用再像骑摩托车外出一样一路被风吹日晒,出行效率和舒适感也大大提高。张阿姨说:“有了汽车后,孩子开车带我们从农村老家到濮阳县城,二十几分钟就能到达,再想想以前上学步行30多里背馒头的日子,现在真是太享福了!”
几年前,张阿姨和丈夫相继办理了退休手续,他们的孩子也在市区买了新房,一家人又从濮阳县城搬到市区。搬入新家后,为了家庭成员外出更加方便快捷,他们家添置了第二辆小轿车。张阿姨感慨地说:“孩子们现在上班都是以车代步,我们老两口想出远门时也会开车出去,轿车在我们农村老家也都已经很普及了。以前的百姓以步当车,现在的人们以车代步,生活真是太幸福了!”(记者 王亚娟)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