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10时30分,我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颁奖典礼在水秀国际大剧院隆重举行。市中级人民法院后勤服务中心科员、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理事长的韦怀银榜上有名,获评濮阳“最美退役军人”。另外,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获得每年中华儿慈会20万元的募捐权。这两件事都与志愿服务有关,前者源于他长期开展志愿服务,后者有利于他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韦怀银说,做志愿者让他找到更好的自己,志愿者越做越上瘾,他会继续坚持下去,为文明濮阳持续添彩。
在部队时就是优秀军人
做志愿者,源于韦怀银骨子里的军人本色。
韦怀银的家,是一个标准的军人之家,他的爷爷、叔叔、哥哥、堂哥、堂弟都是军人。也正是这个原因,高中毕业后韦怀银就报名参军,接受军营的锻炼。
在新兵连,韦怀银表现突出。劳动搬石头时,别人都是四个人搬一个石头,他往往一个人就能搬。部队拉练跑5公里,他从未掉出过前三名。三个月的新兵生活过后,他被派去学开车,后来又长期给部队一名参加过长征的首长开车。
给首长开车期间,韦怀银同样表现出色,深得首长认可,成为士官。当兵五年,韦怀银先后三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他2002年转业,2003年被分配到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随后,他被最高人民法院借调,一直到2009年才回到濮阳,成为市中级人民法院后勤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组建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
做军人时,韦怀银就经常和战友一起,到地方上为当地群众义务做事。在借调到最高人民法院期间,韦怀银经常跟随北京的公益组织,深入社区、街头开展志愿活动。一回到濮阳,韦怀银就通过朋友,寻找到我市一志愿团体,成为该团体的骨干志愿者。
2015年,韦怀银和两名爱心人士一起,发起成立了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2016年5月10日,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在民政局正式注册成功,韦怀银任法人。
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将帮扶重点锁定在受法院判重刑人员的子女、受害人子女、孤儿、类孤儿等失依青少年、儿童上,希望通过物质的帮扶、身体的陪伴和心灵的交流,让失依青少年、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刚成立时,几乎没有成员、没有资金,一切都要从零做起。为吸引志愿者,韦怀银广泛发动亲朋、战友及法院的同事参与,这些人,也成了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的首批志愿者。
2016年暑假,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准备组织一次大型捐赠,为50多名留守儿童送上衣服和爱心大礼包。但物品从哪里来呢?正好韦怀银有一个战友在北京开服装厂,他就从战友那里一次“化缘”2000多件总价值30万多元的新衣服,一直到现在,这些衣服都还没用完。2017年大型捐赠活动,他又向另外一个开羽绒服厂的战友求助,为每名小朋友争取到了一件新羽绒服。志愿活动需要基金,他通过在北京做志愿者时认识的志愿团体负责人,与北京仁爱基金会对接,争得了对方的资金支持。北京市仁爱基金会给了濮阳28个名额,小学生每年资助1000元,初中生每年资助1500元,高中生每年资助2000元。
“救助中心刚成立那段时间,我和两个发起人,几乎见人面就动员别人参与到仁爱中来,遇到聚会就宣传仁爱,向别人‘化缘’。”韦怀银说,也正是通过这种努力,仁爱才有了助人的资本,才能在志愿团体中日渐有了影响力。
普法项目纳入到公益活动
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成立后,每次做志愿活动,韦怀银都要动员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领导和同事们参加。在他的动员下,包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徐哲、原纪检组长左献民、少年庭厅长王永红等,都数次参加志愿活动。
每次去助学,在为贫困生捐钱捐物的同时,法官都会为受助孩子所在的学校上普法课。随着活动的深入,农村学校对普法课的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单纯的物质助学。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多,很多都是爷爷奶奶照顾,导致农村儿童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淡薄。韦怀银对此向徐哲院汇报,在徐哲的推动下,全市法院系统启动了“普法宣传校园行”活动,力达“一校一法官”。现在,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所有法官,都加入到了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中,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也由此打上了浓厚的普法宣传教育特色。
在做志愿活动过程中,韦怀银和志愿者们发现,很多被判重刑人员的子女,以及受害者子女,在生活中由于受到人们歧视,心理尤其脆弱和不健康。关注到这一现象后,他们再次将帮扶重点进行了精细化对焦。目前,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已经帮扶了48名判重刑犯人及受害者的子女。
法院将帮扶重点放到判重刑人员子女和受害者子女身上,这在全省法院系统尚是第一家,在全国法院系统也仅有濮阳和江门两家。可以说,依托法院,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有了更明确的志愿方向。
发起“千家爱”帮扶贫困大学生
韦怀银做志愿活动,既注重吸纳别人的经验,也注重自己创新。他看到,有不少志愿团体,开展志愿活动时仅注重对帮扶对象短期的帮扶,而不注重长期帮扶,他就想有一个方式,能够让帮扶对象享受到长期性的帮扶。
2018年1月1日,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推出了一个全新项目——“千家爱”救助项目。仁爱志愿者每人每月捐出50元到200元不等的爱心款,然后存入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的账户。到每年8月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时,去寻找需要帮扶的贫困大学生。此项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仁爱志愿者的支持,大大纷纷参与。有一名志愿者,夫妻俩每月各自捐款200元,还动员弟弟妹妹加入进来,每人每月还是捐200元,仅这一家人,每月就捐款800元。现在,“千家爱”救助项目每月捐款数额稳定在4000多元。
2018年8月,“千家爱”救助项目启动仪式在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8名受助大学生大学期间每人每年都能得到2000元的现金资助。2019年,随着捐款的增多,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和濮阳早报联合,在全市寻找20名贫困大学生,还是每人每年2000元,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
不仅在物质上帮扶,韦怀银还特别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帮扶。他为受助大学生建了一个群,从2018年到现在,每天早晨坚持在群内向大学生们发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受助学生也将他看成知心大哥,对他无话不谈,经常向他分享在大学取得的成绩以及参加志愿活动的照片,“千家爱”救助项目实现了爱的传递。
全家一起做志愿者
做一件两件好事不难,难得是做一辈子好事,而韦怀银始终坚持着。
从2015年成立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到现在,几乎每个周末,韦怀银都和志愿者在我市各个村庄调查走访,或者是在学校开展活动,很少有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候。“我是理事长,大大小小的活动我尽量到现场,为的就是给志愿者做个榜样。”韦怀银说,做慈善组织的负责人,没有其他特权,就是大小事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行。
每次开展活动,或者出去调查走访,中间有些花费,不能从志愿经费中出,都需要韦怀银自己垫付。比如,韦怀银多次到北京,和北京仁爱基金会、中华儿慈会等对接,交通费、住宿、吃饭等花钱,都要自己出。为了更好地开展志愿工作,韦怀银还经常外出学习,学习费用及学习期间的花费,都需要自掏腰包。韦怀银说,2015年到现在,他每年花在志愿活动上的费用都不下2万元。
做志愿者花去了他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好在家人对韦怀银一直很支持。韦怀银的爱人,也在市中级人民法院上班,她认为丈夫做的是正事、善事、功德无量的事,对丈夫一直很支持。不仅如此,夫妻俩还经常带着孩子参加志愿活动。今年,当9岁多的儿子得知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要资助20名贫困大学生时,主动提出要用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
“做志愿者是会上瘾的,我现在越做越上瘾。今后,我要继续努力,利用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和法院这个平台,把志愿工作做得更好,帮助更多的人,为文明濮阳增光添彩!”韦怀银说。(记者 杜鹏)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