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同题新闻大赛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我是一个兵!一辈子都是!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早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31 09:53:36   

92年征途漫漫,92年励精图治,人民子弟兵信仰如炬,昂首向前;92年沧海桑田,92年波澜壮阔,人民军队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历史篇章。战争时期,他们是最勇猛的战士,奋勇杀敌,勇往直前,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祖国的领土和尊严;和平时期,他们是戍边守土的卫士、抗震救灾的猛士,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情况多么复杂,他们依旧坚守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挽救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明天,是建军节,是属于人民子弟兵的节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难忘:他为那场救灾写下诗歌  

沈凡,1983年生,现役军人,中校军衔,中共党员。出生在军人世家的他,在部队营院长大,从小就梦想着仗剑走天涯。长大以后,他沿着梦想的足迹继续前行,从军报国安天下。  

入伍20年来,读书是沈凡从枯燥的军营生活中找寻的唯一乐趣。他说:“书给予我的,不只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更是品德的锤炼、思维的修行。”因此,不管是在训练执勤的间隙,还是在演习场的火炮边,或是在抗震救灾的瓦砾堆上,又或是在抗洪抢险的大堤旁,他始终不忘读书,坚持写作,用手中的笔记录着火热的军营生活、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每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入伍20年来,他写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等100余篇,部分作品在军内刊物发表。  

沈凡回想起赶赴汶川抗震救灾的日子,依旧恍如昨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当时,沈凡任铁军猛虎师某连指导员,带领44名战士随部赴四川抗震一线救灾。2008年5月14日夜,部队路过潼关时沈凡才想起通知家人要去四川抗震救灾。“当时,我的话语中满是骄傲,却不知家人每天都担心着我的安危。”沈凡说。后来他才知道,爸妈每天盯着电视上关于抗震救灾的新闻,想从屏幕里找到他的身影。  

2008年6月初,通信基本恢复了,但部队管理很严,战士不准用手机。沈凡和连长就将配发的手机交给战士们,让他们挨个打电话。那时候,战士们不管是给父母报平安,或是给妻儿通话,都会偷偷地抹去眼角的泪水。7月24日,连队撤离青川县瓦砾乡,为了不扰民,只能凌晨四点冒雨拔营。但车队刚动身,就被闻讯赶来的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哭着喊着不让走。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提着自家的腊肉、米酒、鸡蛋、山果,一个劲儿地往战士手里塞。战士们不要,老人伤心地哭着说:“哪个爹妈舍得自己的娃娃出来受苦?我们这里遭了灾,你们那么远来帮我们,要走了,连个鸡蛋都不吃,我老太婆心不安啊。”后来当地乡政府出面劝抚,连队才得以“脱身”。沈凡说:“当兵十几年,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人民子弟兵’五个字的意义!”  

201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过去10年了,沈凡提笔写下了:“五月十二日,巴蜀遭天劫;铁军出中原,猛虎哮青川;七十风雨夜,余震伴枕眠;一百突兄弟,士气破云天……恍然若昨日,回首已十年;当日黎明别,心中甚挂牵;再见在何方,相逢是何年。”他说,10年了,当初的灾区早已完成重建,当年一同抗震的兄弟早已海角天边;10年了,不变的是抗震的精神早已化为不屈的斗志,永恒的是军人的忠诚指引着铁军无畏向前。(记者 张迪)  

担当:军人本色不改他要做好地方螺丝钉  

26年前,高中毕业的他应征入伍,在河北涿州成为一名新兵;26年后,回到地方的他初心不改,已成为我市公路事业中一名出色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他叫刘海昌,是市公路管理局下属的通达公司审计监察部部长。  

1992年12月,怀着对部队生活的好奇与向往,高中毕业的刘海昌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新兵。参加新兵训练的最初几个月,刘海昌每天都要五点钟起床,白天要进行无数次的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和分列式训练,晚上训练结束后还要进行政治学习。那段峥嵘岁月,让刘海昌练就了过硬的身体素质,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真正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从一名普通大男孩儿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  

3年部队生活结束后,刘海昌回到濮阳。最初,刘海昌被分到市公路管理总段第二工程处(市公路管理局前身),做一名普通车间修理工。从部队主要负责部队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到修理工,工作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他没有一丝抱怨,高高兴兴开始了工作。  

“即使只是一名修理工,我也要努力做最优秀的那一个。”刘海昌告诉自己。在部队的3年,让刘海昌养成了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品格,他变得有担当、敢作为,很快适应了新岗位的工作,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刘海昌清楚地记得,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工地一台平地机前轴突然断裂,因为维修空间狭小,几名维修工经过尝试都没能把断轴取出来。刘海昌到现场知道情况后,为了把胳膊伸进狭窄的维修空间,他全然不顾当时室外天寒地冻,二话不说就脱了棉袄,只穿一件单衣开始工作。经过他的努力,断轴终于被取出,平地机也被顺利修好了。  

如今,刘海昌已在我市公路建设事业中奋斗了24个春秋,并成为一名高层管理人员。3年的部队生活,让他受益良多。26年间,刘海昌初心不改,军人本色不变,在地方树立了一名军人的良好形象。(记者 王亚娟)  

情义:重情重义他致富不忘战友  

在部队,他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魂;脱下军装,他不等不靠不要,主动投身于创业的攻坚战中,以新身份敢于探索、勇于创业,现已成功变身“创业达人”,带动战友致富。80后退伍兵王鹏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的不屈和坚毅。  

王鹏宇高中毕业后,便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义无反顾投入了军营,成为武警某部的一名军人,在天津服役。2年义务兵后,由于王鹏宇业务素质过硬,被转为志愿兵。8年的军旅磨炼,王鹏宇变成一名正直刚毅的军人。  

2010年,王鹏宇告别军队,转业到濮阳县一事业单位,工作岗位是后勤。约半年后,王鹏宇感觉这种生活太安逸了,他觉得自己还年轻,应该出去闯一下。2012年,王鹏宇怀着创业的梦想回到濮阳市区。  

起初,王鹏宇也很是迷茫,不知道做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应聘到一家广告传媒公司。上司安排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独自找商户拉广告。对于濮阳不熟悉的他经常跑错路,更别说怎么向商家推销自己了。但是作为军人,他不放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最终,他终于敲开了第一户商家的大门。此后,几经坎坷,他终于在摸爬滚打中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法。2017年,他辞了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创业初期,他想到的仍然是自己的战友,把赋闲在家的老战友全都拉到公司创业。公司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老战友的支持,才一步一步在濮阳站稳了脚跟。  

王鹏宇还一心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他不仅身体力行捐款捐物,还号召和组织一些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参加公益活动。“也许我们的能力有限,但只要我们伸出双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都可以汇聚成人间大爱。”王鹏宇说。  

2019年春节前夕,王鹏宇策划并主持了老家村里有史以来第一场春节文艺会演,在村文化广场成功举办以“新时代、新农村、新面貌”为主题的迎新春文艺会演暨首届春节联欢活动,展现了农村群众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村晚”也成了王鹏宇回馈家乡人民的一片心意。(记者 杜鹏)

传承:他将儿子也送去当了兵  

在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有这么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两次荣立战功、居功不傲扎根生产一线默默工作30多年的退伍老战士,他用自己的奉献又树立了一座军人退伍不褪色的丰碑,他就是钻井二公司钻前大队原大队长李恒昌。  

李恒昌,1980年高中毕业,怀着报国的一腔热血应征入伍到炮兵某部。在部队他刻苦训练,服从命令,团结同志多次受到营连嘉奖,被评为优秀士兵。1983年,他担任营侦察班班长,1985年3月他所在部队奉命从山东调往云南老山前线,参加老山者阴山对越防御作战。当时,老山刚刚从越军多年的占领下收复,双方在前沿阵地争夺异常激烈。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地雷和毒蛇的威胁,尽可能抵近侦察,猫耳岩石下山洞里就是他们隐蔽和休息的场所,老鼠是每天形影不离的伙伴,罐头压缩饼干是日常主要的食物。李恒昌却说,在那个时候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他们心中有一腔热血,这就是完成作战任务,报效国家。  

聊起参战的岁月,李恒昌说最难忘是1985年5月31日的战斗。当时,敌我双方战斗持续三天。这三天三夜他都没有合眼,仗打得异常激烈,炮弹不停在身边爆炸。战友的尸体和伤员不停被抬下阵地,一座座绿油油的山头,一夜之间就成了白花花光秃秃的粉末。战斗结束,他是第一批荣立战功的。在参战的一年三个月时间里,他参加了十多次这样的战斗,提供战场动态1300多条,为所在部队完成作战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1986年年底,李恒昌退役,随后比分配到原中原油田钻井四公司钻前大队安装队,当了一名井架安装工。井架安装工是钻井作业的第一道工序,野外高空作业,重体力劳动。有的同事就对他说:“你是老山前线下来的有功之臣,去找领导和组织,让他们给你换个岗位吧。”他却回答:“我是一名战士,服从命令是我的习惯,再说我在部队干的侦察兵就是一线,一线干得都是开创性的工作,我喜欢这份工作!”就这样他毫无怨言义无反顾地投入工作,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和优秀管理者。可以说,他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军人永不褪色的光环和军人扎实有力的脚印。  

2001年,李恒昌把刚刚大学毕业唯一的儿子也送到了部队。他说:“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不会懊悔的,我也想让我的儿子像我一样为自己是一名军人而感到骄傲!”(记者 吴丹)  

坚毅:伤残军人只想“做一名合格老兵”  

有这样一个老兵,他叫辛瑞峰,1980年11月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炮兵师服役。1987年退役后,30多年来,他一直不争名利、默默无闻的工作在我市市场监管部门。  

1985年3月18日,辛瑞峰所在的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经过七天六夜的行军,到达砚山县平远街战前集训地。集训两个月后,部队开赴中越边境,到达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地区,参加对越防御作战。同年,团前线指挥所遭到越军疑似化学武器侵袭,命令卫生队派医护人员前去救护,辛瑞峰不顾感冒发烧立即坐车进入炮火硝烟中。汽车在云山雾罩高低不平的山路中颠簸行进30公里,到达后经过和前线指挥所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这次任务。可就在122战斗中,辛瑞峰接到接送医疗器材抢救伤员的命令,而在这次任务中,他和其他三个战友都受伤了,虽然圆满完成了任务,但辛瑞峰也因此成为了伤残军人。  

1987年,退役后的辛瑞峰,到黄河岸边的一个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所工作,一干就是17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怨无悔。2013年,他被河南省工商局评为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优秀工商行政管理人员;2014年,他被濮阳市工商局评为濮阳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敬业模范。他常常说,“与和我一起参战牺牲的战友比,他们的生命定格在十七八岁,我们现在还活着,我就觉得幸福多了,知足了。”  

“做一名合格老兵足矣!”这是辛瑞峰终生所愿。他告诉记者,我军从建立至今,不同发展时期,陆续有许多官兵退出现役,他们或许不是元帅不是将军,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兵。这些老兵,服役时,是军队栋梁;退役后,是中国脊梁。(记者 吴丹)  

印记:他说做一名军人“很幸运”  

他是80后刘良伟。1998年12月9日,怀着对军营的梦想、对蓝色海洋的向往,他从内黄县参军入伍,乘坐了三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并辗转汽车,到位于浙江省某地的某舰队基地新兵教导队,同50名战友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新兵连。  

刘良伟是北方人,从来没有见过大海,也是一只“旱鸭子”,可在新训结束后,他被分到了举国瞩目的一个小岛,开启了他的水兵生涯。刚上船的那会儿他是真的吃不消,只要一上船一出海就吐,几乎是吃什么吐什么,反复四五次才适应了晕船。刘良伟说,当船在公海航行遇到风高浪急时,别说是人,有时连船舱的老鼠也晕得趴在了甲板上。“我当时是在4月份上船,那时正值各军舰出海训练旺季,各种类型的隆隆炮声很震撼,那场面真的是让我终身难忘。”刘良伟说。  

1999年4月23日,是人民海军成立50周年,当时中国海军的三大舰队都在准备迎接庆祝,而他所在的基地也不例外。为了迎接庆祝,基地从所属各舰艇部队抽调精干人员参加基地组织大阅兵。刘良伟身高一米七八,对列也很标准,有幸被选拔到阅兵方阵代表大队参加基地大阅兵。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艰苦训练,近20多个方阵参加了检阅,都是代表基地所属的各个职能部队。当时,检阅场上口号震天,红旗飘扬,场面蔚为壮观。  

在刘良伟2年的服役生涯中,他曾参加过“蓝鲸七号”重大演习、巡航钓鱼岛、出征温州港等系列行动,均圆满完成了任务,在他的军旅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我很幸运,也很珍惜,参军的日子使我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刘良伟说。(记者 吴丹)(统筹 张迪)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