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5日上午,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社科联联合召开濮阳市社科界庆祝建党百年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作了精彩发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锦印进行了精彩点评,对专家发言给予高度评价。现将部分专家发言予以整理编发,以飨读者,希冀对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逐鹿 从濮阳出发
张满飚
说起濮阳历史的战略地位不同寻常,人们总爱用的词是逐鹿中原如何如何。20世纪80年代,共和国著名的战将杨得志重来濮阳时曾激动地对这里的乡亲说:“濮阳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我和乡亲在这里一起战斗了8年。濮阳,是个有名的中原逐鹿的地方。”他一生对宾馆唯一的题名就是濮阳市胜利东路的“逐鹿客家”,老将军在这里用“逐鹿”指代中原。
鹿,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为神圣之物。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的注释中写道,“麟、凤与龟、龙、白虎五者,神灵之鸟兽,王者之嘉瑞也”,所以称五灵。麟,也称麒麟,为鹿中之王。秦朝赵高指鹿为马,意思是他要用王者之嘉瑞替代秦朝的兵车天下,从此,鹿成了帝位、国家政权的象征。刘邦平定天下后,将鼓动韩信割据称王未遂的蒯通捉拿归案,要煮了他。蒯通辩解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他当年为韩信谋士,像古代大盗盗跖的狗不认识尧为圣人而吠叫一样,和刘邦分庭抗礼,不过是忠于其主。刘邦因此放了他。东晋北方后赵的创建者石勒吹嘘自己道:“我对汉刘邦服气,如遇到他我甘愿称臣。其他都不在话下,就是遇到像刘秀那样的,我也当和他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这就是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得中原者得天下等说法的来历。
濮阳,就处在中原的核心地带。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濮阳为中心的冀鲁豫根据地在杨得志、黄敬、宋任穷、杨勇、万里、段君毅等一批英才俊杰的先后领导努力下,辖区涉及116个县,近2000万人口,成了全国解放区中最大的一块根据地。这块根据地地处中原枢纽,西接太行,是中共由冀晋基地东进华东、南进中南的桥头堡,幅员辽阔利于周旋,人口稠密易于招兵,属地又大多偏僻贫瘠,“中共”军力不张,不为国民党瞩目。但深谙战略的毛泽东却如见重宝,喜出望外,当即予以安排。原冀鲁豫区归属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直归中央,让原任北方局书记的邓小平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兼军区政委,让号称战神的原红军参谋长刘伯承任司令员,并指令他们要迅速将工作重点放在濮阳一带的平原地区。刘、邓当然心领神会,于1946年7月率部辗转到达濮阳,驻在原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这时,正是国民党发动对共产党解放区全面进攻的时候,刘、邓精心运筹,连战皆捷,以4万多兵力接连粉碎30多万敌军的分进合击。一年内就歼敌11万,将自己兵力壮大至12万多人。
与此同时,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紧紧依靠贫苦农民的政策得了人心,各解放区战场抗击国民党进攻的战斗都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成果,消灭国民党军120万人。不但挫败了国民党的战略进攻,而且解放军队伍迅速壮大,并巩固了基地,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具有了反攻能力。
反攻,从哪里发起?
喜欢跳跃思维、奇策迭出的毛泽东设计了一个三路大军跃江南的蓝图,第一路为中路,由刘、邓领军10万从濮阳出发,后来,这支大军被称为中原野战军,大体沿现在京九铁路方向直奔大别山老根据地;第二路为东路,由粟裕领军10万也从濮阳集结出发,直插江南原新四军的根据地乃至闽浙赣边原中央苏区根据地;第三路为西路,由陈赓、谢富治率部8万从晋南直下桐柏山乃至湘鄂西老根据地。中路先发,东西跟进,南进后互为犄角,在国统区的腹地搅他个天翻地覆,全面置国民党军事于被动,牵着他们以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这是一项让当时的共产党将士多么振奋的决策啊!他们大都是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役中成长起来的,现在要打到敌人家去拾掇他的家当,掏窝灭他,何等畅快,何等豪迈!作为中路大军统帅的刘、邓,深知自己的使命非凡。但长途奔插敌人腹地,无疑置身四面嗷嗷的群狼窝中,其危难情况可想而知。邓小平在动员会上细细阐述了大军南下的伟大意义,同时也要大家勇于面对不测,他凛然立誓要一往无前:“为了全局,我们就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这又是何等的壮烈!直到现在,每每读到这义无反顾、铿然掷地的男儿决语,我还是禁不住鼻腔大热,一种铁肩担当的大丈夫浩然之气怦然升腾。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1947年6月30日午夜,随着一声令下,枪炮齐鸣,从台前县到濮阳县150多里的黄河,10万健儿赳赳竞渡,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黄河防线5.6万人,拉开了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消息迅速传开,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对共产党信仰的所有人民,也极大地摇撼了国民党的统治。海内外媒体一齐惊呼,中国命运的又一个转折开始了!
这就是刘邓大军南下的核心意义,如同南昌起义打响对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一样,它的历史性伟大甚至首先不在于歼敌。它向世界宣告,如果说以前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在公开意义上是“下属”反对“上属”压榨的斗争,那么,从今而后,中国共产党要正式脱离国民党政府的麾属,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刘邓大军南下的历程果然十分艰难,沿途为避开国民党重兵截击,拐入黄泛区的沼泽地,辎重炮械几乎损失殆尽,部队减员三分之一。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大别山后,原来的根据地已遭到极大破坏。面对强敌的围追,大兵团苦苦奔波,难于立足一方。但刘、邓是何等人物,什么样的艰难险境没经历过,他们分兵抗敌,发动群众,硬是像钉子一样揳立在国民党重兵的夹缝之间。
1948年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华野主力10万之众摆脱敌人纠缠,秘密来到濮阳休整,准备直下江南,司令部设在濮阳县东的孙王庄。副司令员粟裕,这个从士兵起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跃升上来的军事天才,不但精于咫尺战术攻防,也长于千里战略运筹帷幄。他谋划的孟良崮战役,在国民党军四面包围之中一分一里掐死时间路程,断然突击,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硬是将王牌中的王牌敌七十四师一举全歼又全身悄然退走。来到濮阳后,他在认真整军之余,经过缜密思索算计,提出了一个不是跃进江南,而是依托冀鲁豫和山东根据地,以灭敌有生力量为前提,稳扎猛打推向江南的方略。粟裕和司令员陈毅商量这个方略,陈毅拍案叫绝。可是,当他将这一方略报告中央后,却引起了正为自己跃进决策满意的毛泽东的责怪,强烈批评他临阵怯敌。毛泽东发完脾气回思,又觉得粟裕是条汉子,其见解另辟蹊径,于是就电召陈毅、粟裕当面汇报。陈毅、粟裕从濮阳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当时中共中央驻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毛泽东郑重召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书记一起与会。听过粟裕的详细汇报后,毛泽东立即改变了原来的跃进决策,采用了粟裕的推进方略,并将当时的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调离华野,让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全面负责实施这一方略。
1948年5月12日,朱德总司令在陈毅、粟裕陪同下来到濮阳,朱德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在现在濮阳县东关教堂布置的礼堂内作动员。朱德在这次动员会上响亮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世界宣示要对国民党政府取而代之。从此,神州上空就激荡起一个从濮阳发出的让人热血沸腾的那个时期的最强音——解放全中国!
濮阳地区的人民又一次紧急动员起来,参军筹粮,捐款献物。1990年,我在京拜访段君毅前辈。谈起当年情况,老人家唏嘘感叹,说当时冀鲁豫区人民每天最多曾出过300万个民力,刘邓大军的后勤主要靠冀鲁豫,陈粟大军的后勤一部靠冀鲁豫。为了支援解放战争,濮阳人民倾其所有提供支持,家无余粮,户少油盐,许多家庭到后来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被褥,许多大姑娘小媳妇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但大家不但无怨,反而兴致空前。
逐鹿,又一支大军就这样从濮阳出发。
粟裕,那时正当英姿勃发时节,所提方略被中央采用,交由自己放手实施,当然殚精竭虑、全力以赴。1948年5月31日,他率华野主力从濮阳南渡黄河,几个月内,连续发起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歼敌20多万,使山东解放区、华北解放区和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至1948年10月,华东野战军迅速壮大至54万人。接着,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又会同回马河南扩充的中原野战军20多万人,组织实施了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让国民党在大陆一败不复的一次决战。它的战役构想,就肇始于粟裕在濮阳的思索谋划。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军事家对粟裕的濮阳筹谋所献方略击节称叹,认为毛主席和中共中央采用这一方略让新中国的诞生至少提前了一年。提前一年,就意味着无数生灵免遭涂炭。濮阳县孙王庄王家大院和濮阳县东关教堂,就是这一方略的孵化地。
历史,将会把这一切永远铭记。
(作者为我市知名文史专家、濮阳日报社原社长)
忆峥嵘往昔 看繁华今朝
陶 强
挖掘红色资源。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坐落在范县颜村铺乡颜村铺村。濮(县)范(县)观(城县)是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抗战时期,这里是边区秘密联络总站,是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驻地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休整和战勤的重要后方基地。边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及其报社、银行、医院、被服厂、兵工厂、学校等长期设在这里,邓小平、朱德、刘伯承、段君毅、万里、宋任穷、杨得志、杨勇、苏振华、曾思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共商大计。抗日战争时期,杨得志、杨勇、曾思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颜村铺乡策划指挥了多次战役战斗,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奇袭八公桥、昆张战役、解放清丰、郓北战役、寿张战役、南乐战役、东平战役、阳谷战役。
打造红色基地。2005年以来,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经过一、二期文物本体修复,已达到12处院落,房屋58间,占地面积9178平方米,规划保护面积79920平方米,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红色旅游线路、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河南省红色教育基地。
颜村铺村现在正进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对旧址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提升,形成红色革命生活体验区。通过红色革命文化的全方位展示,将颜村铺革命旧址打造成以拓展及实训为主的青少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传承红色基因。一是打造红色阵地。加大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整修提升力度,把革命遗址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完善基础设施,让游客在参观学习时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二是开设红色课堂。收集、整理、选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小故事,举办党课、知识讲座、党员事迹宣讲等特色培训,用身边人、家乡事激励人、教育人。三是凝聚红色能量,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网络等活动,创新组织形式、丰富党员生活。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颜村铺革命旧址成为范县乃至豫鲁周边地区党史学习教育的打卡必选之地,先后有200个观摩团队、1.5万多人来此学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事迹介绍、党旗下宣誓等环节,开展鲜活的红色教育,重温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作者为范县颜村铺乡党委书记)
英雄冀鲁豫
姚孝民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是联接华北、华中、华东和太行的战略枢纽,自古即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1940年4月18日,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在清丰县西王什村成立,统一领导直南、豫北和鲁西南地区。1941年7月,冀鲁豫、鲁西两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1942年年底,中共中央将湖西区、豫皖苏水东区划归冀鲁豫边区统一领导。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平原分局成立,黄敬任书记,领导冀南、冀鲁豫两区工作。1944年5月,冀南、冀鲁豫两区合并,使之成为我党领导下最大的抗日根据地。1944年9月,中共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机关迁驻到清丰县单拐村。1945年3月,邓小平率领北方局机关进驻清丰县单拐村,清丰县单拐村遂成为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黄敬、宋任穷等在这里领导指挥边区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后期,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领导着东至津浦、南跨陇海、西临平汉、北靠德石的广大区域,辖12个地委、116个县、2000万人口,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的八年间,冀鲁豫边区确立“人山”战略思想,依靠边区群众,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光复了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解放了2000万劳苦大众。人民武装在战火中成长,冀鲁豫边区主力部队已发展到10多万人。
抗日战争的八年间,冀鲁豫边区军民以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片热土一片心,钢肩铁臂担道义、松梅气节日月魂的英雄气概,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斗争。据不完全统计,有245名团级以上干部为了边区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
抗日战争的八年间,冀鲁豫边区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众志成城、共御外辱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民族气节,心系百姓、改善民生的骨肉亲情”为主旋律的冀鲁豫精神。
邓小平同志在回忆冀鲁豫的峥嵘岁月时说:“冀鲁豫是个好战场,我军到哪里都有翻身群众支援,到哪里都有粮食吃,我军取得的胜利是与边区人民的支援分不开的。”
(作者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馆长)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