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百年初心映日月 大潮奋进起华龙
——华龙区以高质量发展向建党百年献礼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7-06 09:36:44   

华龙区是濮阳市唯一市辖行政区,也是中原油田总部所在地。现辖1乡1镇9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07.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1.11万人。春秋时期,卫国建都于此,诸侯各国会盟于戚城,现有孔悝城、子路坟、蒯聩台、会盟台等历史遗迹。如今更是冀鲁豫三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地。近年来,华龙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十佳特色示范区、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2020年,华龙区生产总值完成368亿元,保持正增长,总量居濮阳市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比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2.3亿元,总量、增速分别居濮阳市第1位、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2亿元,税比达85.9%,总量居濮阳市第2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233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1%,高出濮阳市平均水平13649元。

站在党的100周年华诞、“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发展坐标系上,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围绕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铁经济核心区、创新创业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区,华龙区正以再出发的姿态围绕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开放创新、环境治理、民生保障,把高质量发展深深铭刻在107.9平方公里土地上,为华龙区的奔跑之路赋予新内涵。

经济发展持续提速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时期,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成了一批事关长远的大事好事实事,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意义的突破和跨越,为开启华龙新时代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3月4日,在华龙区三届十一次全会、区委经济工作会暨全区三级干部会议中,区委书记蔡洪峰在回顾“十三五”时,言语中充满着骄傲和自豪。

五年来,华龙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再攀新高。经济总量实现了翻两番,达到38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超100亿元,总量连年走在全市前列;在全面实施“营改增”和市区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县域综合实力稳居濮阳市第一方阵。

五年来,华龙区始终坚持调结构促转型,高质量发展迈出重大步伐。3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7∶41.2∶55.1优化为2020年的1.5∶31.6∶66.9。濮东产业集聚区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30亿元,成为濮阳市唯一一家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华龙区特色商业区跃升为省级三星级服务业“两区”。东北庄杂技园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五年来,华龙区始终坚持以创促建综合提质,城市底色进一步擦亮。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达96.27%。106国道改造提升、奥林匹克公园等重点项目完成拆迁1100余万平方米。建立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探索“城管+环卫”联动机制,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

五年来,华龙区始终坚持增进民生福祉,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社保体系逐步健全,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4万人,标准化学校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率先成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全面推进分级诊疗,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管理示范区、省级免疫规范示范区。

五年来,华龙区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基层基础更加牢固。“走基层、访民情、解民忧”活动被省、市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双报到双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党建引领+”模式构筑社会治理新格局。

“回望过去五年,我们在严峻挑战中战风斗雨、一路走来。步入新征程,我们要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不断创造新辉煌。”蔡洪峰说。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如今,走进华龙区,一幕幕火热的场景令人欣喜:增势强劲的油气装备制造产业,让“资源旧城”变身“装备新城”;特色商业区跳级发展,打造一张生机无限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华龙区坚持以“产业兴市”战略为引领,依托石油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聚资源、重创新、延链条,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升级发展,持续加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力度,为实现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凝聚新型工业发展新势能。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招引新兴产业、推动企业上云。2020年,成功招引中德产业园、康佳融合锂电池、航空产业园等龙头项目。以“三大改造”为抓手,全力推动装备制造业提档升级,实施改造项目41个,完成投资10.77亿元,35个项目投产投用,中粮面业入选省级智能车间,天地人环保入围国家名录。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135亿元,在全省考核中前移了67位,成为濮阳市唯一一家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打造高端现代服务新引擎。华龙区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在“十三五”收官之际,2020年,华龙区共实施商贸服务业项目20个,新增商业面积40万平方米。投资30亿元的中深濮阳中心、投资16亿元的奥特莱斯艺术公园、投资8.2亿元的爱琴海购物公园等一批大型商业体开工建设;北京王府井、永辉超市、万豪五星级酒店成功签约;万利、恒丰、崛起3栋楼宇实现税收超千万,特色商业区入驻知名品牌千余家,完成主营收入108亿元。

擦亮特色文旅产业新名片。持续加大对东北庄文化旅游园区的投入力度,园区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市政府批复,投资30亿元的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项目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推荐入库项目;生态停车场等7个项目入围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库;成功举办牡丹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2020年共接待游客61万人次,带动经济效益7056万元。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每天一大早,濮阳市民高冠濮都会到离家不远的马颊河体育公园锻炼身体。花团锦簇的公园里,晨练的人们络绎不绝。马颊河畔,河水清澈、垂柳倒映,美不胜收。

近年来,华龙区科学树立“以经营城市来建设城市,坚持以新观念、新思路谋划推动城市工作,以建设城市来经营城市”的理念,牢牢把握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关键环节,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和辐射力持续提升。

根据城市综合提质暨城市创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华龙区确定了“2轴、5片区、127个节点”的总思路——以京开大道、106国道为2个提升轴线,五村整合片区、北入市口片区、金桥片区、赵村东南片区、高铁片区为5个重点提升区域,强力推进127个、投资269.1亿元的城市综合提质项目。

2020年,华龙区加大片区改造力度,累计实施棚改村庄20个,完成拆迁170余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1.27万套,货币化安置项目4342套。投入2200万元专项资金,提升社区文体设施109个,清理广告1.2万余处,更换人行步砖7600余平方米。“三级管理、五级网格”管理模式实现全覆盖,数字化城管监督平台高效运行,处置派单1.32万件,居濮阳市第一。推进“智慧环卫”建设,建成全省首批智慧公厕。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区面貌不断改善。投资1.5亿元打通断头道路16条,绿化提升道路35条,新建提升农贸市场5个,新建提升公园5个,打造街头游园3处,打造示范街10条;22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基本落地;强力推进高铁片区建设,1个月时间完成清表460亩、拆除宅基238处,刷新了和谐拆迁新速度;2020年内获省政府批复用地1221亩,报省政府审核待批用地629亩,出让土地1424亩、总价30.7亿元。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改革创新,是破局开路的利器;创新发展,是点亮未来的希望。

近年来,华龙区坚持把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作为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激活了华龙区高质量发展“密码”。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深水区”和“硬骨头”,华龙区坚持“程序规范、过程公开、专业清查、群众参与、账内清查、账外核实”的基本原则,大力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了资产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目标,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得以建立。

“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华龙区全力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接入服务事项1129个,全部实现全流程网办。创新实施民营企业“倍增、护航、帮扶、转型”四大行动,38名县级干部带头分包联系企业,率先在全市成立营商服务中心,建立了企业家座谈会、企业“直通车”等制度,第一时间解决企业困难。创新推出助力贷、复产贷,发放贷款12.36亿元。组织150余名民营企业家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开展培训,举办濮阳企业家日庆祝大会,创新推出“暖企10条”,兑现首批补贴资金230余万元。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华龙区深入实施“创新兴市”战略,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知名科研院校对接洽谈,引进新技术、新成果。2020年,科技研发投入近亿元,博瑞特公司柔性钻杆、远程固井检测装置,打破了美国公司技术垄断;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市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达25家,天隆实业等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家;全区登记技术合同32项、交易额1.07亿元,同比增长78%。

华龙区,站在建党百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历史交汇点上,一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铁经济核心区、创新创业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区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