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业也。”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图景。市农业农村局自成立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书写了产业兴、活力足、乡村美的“三农”新篇章。
农业强产业兴旺上台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我市将农业现代化和“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粮食产能稳步提升。我市作为河南的粮食主产区、国家规划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近10年粮食总产稳定在270万吨以上。2020年全年粮食总产297.9万吨,播种面积642万亩,创历史新高,比建市之初高192.1万吨。今年我市夏粮再获丰收,种植面积达到355万亩,产量183万吨,增幅1.08%。严守耕地红线。按照确保全市耕地面积保有量稳定在406.4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42.61万亩的目标要求,我市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巩固“大棚房”整治成果,全市耕地面积达到421万亩。提高耕地质量。持续抓好9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农田输水灌溉能力不断提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21万亩,高标准农田区域内年粮食亩产能力均在吨粮以上。今年我市作为全省4个成效显著的市之一,获得奖励1500万元,争取国家建设任务58.9万亩、资金近10亿元,位列全省第6。强化科技支撑。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栽培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增产潜力,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快速推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
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坚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积极培育县乡主导产业,不断发展设施农业,全市百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达到317个,“六优”农业种植面积达到315万亩。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培育了濮阳县优质小麦和花生、清丰县食用菌和甘薯、南乐县优质果蔬、范县优质稻米和小龙虾养殖、台前县肉鸭养殖和羽绒加工、开发区鲜切花等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全市共有85家绿色食品企业、116个绿色产品,“古寺郎胡萝卜”“范县大米”“西邵红杏”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加工业快速推进。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深入实施粮食精深加工、畜牧养殖加工、副食品加工、食用菌生产加工“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1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超十亿元企业2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三链同构”计划,积极推进濮阳县强筋小麦、清丰县食用菌、范县优质稻米、台前县肉鸭养殖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充分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特色小镇+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农户”等模式,构建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民宿餐饮等于一体的产业链,建设了华龙区东北庄、清丰县单拐、台前县姜庄等一批特色小镇,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健全农产品追溯体系,创新推行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擦亮濮阳农业“金字招牌”。我市被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命名为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2021年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地市,被推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单位。
农村美生态宜居换新貌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留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建设美丽家园,才能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农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着力抓好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所有自然村实现通硬化路,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99%,饮水安全达到100%,南乐县“城乡共通丹江水”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今年,我市将实现丹江水进农村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在全省率先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机制,所有行政村纳入整治范围,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在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加快实施,建设了54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厂,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累计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37.1万户,我市被评为全省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市。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建设“四美乡村”206个,濮阳县庆祖镇、清丰县马庄桥镇、台前县侯庙镇被命名为全省“美丽小镇”。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0%以上。今年4月份,濮阳市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市”。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实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化肥实现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2%以上。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推广使用南乐县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制品,开展可降解地膜试点。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成效初显。按照“五有七化”标准,围绕规划编制、设施配套、景观打造、产业发展、基层党建等重点,统筹推进“四美乡村”“五美家庭”“美丽小镇”建设,带动全市乡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农民富收入递增奔小康
近年来,我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夯实农业基础,不断调优农业结构,不断加快三产融合,聚焦产业兴旺,打造富裕美丽乡村,提升百姓幸福感,探索走出“内外兼修”的乡村振兴之路。
紧紧依靠改革激发内生动力,盘活农村各项生产要素,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省委办公厅《工作交流》、省政府办公厅《政府快报》等多次刊发我市经验做法。农村“三权分置”改革不断深化。不断探索和丰富“三权分置”具体实现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代耕代种、土地股份合作等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市依托农业部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83个,基本形成县、乡有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有土地流转信息员的流转服务体系。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0万亩,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1200万亩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第三批试点单位,全市所有行政村清产核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工作于2019年10月基本完成,比全省提前了一年。充分运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达到100%,其中5万元以上的村占60.1%。“先锋贷”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华龙区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围绕“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优质蔬菜、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和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全市纳入农业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有12088家,拥有省级示范农场20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6家;全市正常经营的农民合作社有3665家,成员总数达16.4万人。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回顾过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三农”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市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宏伟事业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濮阳绚丽篇章。王涛 李中元 朱佳佳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