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带领村民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从27座大棚发展到如今的650座大棚,带动周边村275户贫困户852人实现稳定脱贫。
近年来,赵玉甫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科协吃亏奉献奖、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奖、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河南省十大领军人物、“濮阳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今年6月,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发展脱贫产业 改变贫穷面貌
闯出一条致富路。2017年,清丰县委、县政府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产业扶贫工程。赵玉甫带领村“两委”干部动员群众筹建食用菌基地,选定27个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27名党员干部一对一进行帮扶,27座大棚拔地而起,成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先行军”,户均增收1.5万余元。
大力发展深加工。经过2年多的发展,赵家村食用菌基地达到650座大棚。规模的扩大导致菌包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解决资金难题,赵玉甫协调引进誉丰菌业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了日产4万包的菌包加工厂。为解决菌菇集中上市导致的销路不畅、价格低迷等难题,他筹资建设了1500平方米的冷库和烘干房,每年可增收300余万元。
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拓宽食用菌销售渠道,赵玉甫积极探索“互联网+食用菌”销售模式。2018年,引进大地密码电子商务公司,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开展合作,并成功上线中国社会扶贫网,产品平均日销8000余单。电商销售的迅速发展,带动50余名贫困户实现就业,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
创新带贫模式 扩大带贫效果
为加强贫困户与食用菌产业的利益联结,赵玉甫带领村“两委”和党员干部,针对贫困户不同情况,探索创新4种带贫模式。
“出钱又出力”的“包棚创业”模式。针对有劳动能力和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动员其利用到户增收资金或小额贴息贷款购买菌包,自主管理,基地免费提供大棚及水电设施;合作社负责提供菌种、技术,并承诺后期回收,保证做到种植零风险。
“出钱不出力”的“菌包托管”模式。针对符合扶贫贷款条件、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动员其加入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利用到户增收资金或小额贴息贷款购买菌包托管给合作社种植,合作社每月给贫困户分红500元。
“出力不出钱”的“劳务承包”模式。针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将食用菌大棚承包给贫困户,合作社负责生产投入,贫困户负责棚内摘菇、削根、分级等劳动,按照出菇数量确定劳务收入。
“不出钱不出力”的“互助救济”模式。针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五保、孤寡老人等贫困户,由合作社和商户拿出部分利润临时救助,每户每月可得到300元的救济,真正做到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心系贫困群众 创造幸福生活
赵玉甫带领村“两委”班子立足自身优势,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为目标,科学规划发展蓝图,着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一轮发展。
关心群众冷暖。赵玉甫担任党支部书记已有12年。他遍访村内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对每一户精准施策。他结对帮扶老党员贫困户张喜竹,动员张喜竹的儿媳妇闫彩玲种植食用菌。闫彩玲第一年就挣了1万余元,如今有4座大棚,年收入12万余元,全家走上了致富路。
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赵玉甫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打造美丽乡村,提升人居环境,建设了约8900平方米的开放式游园广场,开凿了约8000平方米的人工湖等。赵家村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村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清丰县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
发展特色旅游。赵玉甫在做好食用菌“赏、采、食、购”文章的同时,探索开发菌类旅游商品,建设学生实践基地和食用菌博物馆,吸引游人前去观光。目前,他正在谋划建设赵家村乡村旅游基地,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记者 段利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