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共产党领导下的濮阳武装斗争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7-01 11:31:40   

甘草固堆突围战

1942年9月下旬,日军调集重兵对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濮、范、观一带进行大规模“扫荡”。9月27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教三旅政委曾思玉率领的第七团第一连、第八团第一连及教导队,在外出执行任务途中,被敌人合围在范县甘草固堆一带。这时,南进支队另一部,大批地方机关、学校人员和群众也被敌人压到甘草固堆一带。

7时左右,日伪军分几路走下黄河大堤,像一群饿狼似的猛扑过来。曾思玉判明敌人合围刚刚形成,部署尚未调整就绪,当即命令部队突围。战士们斗志昂扬,一个个摩拳擦掌,迅速做好战斗准备。9时左右,当部队利用抗日道沟隐蔽地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时,四面八方突然响起了枪声,日军的战斗机从远方飞来,在合围圈上空俯冲扫射;地面上的敌人和被胁迫的老百姓,打着旗帜,向前推进;敌人的坦克、汽车越过一条条抗日道沟,向合围地区开进;骑兵部队在开阔地里穿来穿去。惊慌的村民四散奔逃,到处是一片凄惨的呼喊声。中午,日伪军展开战斗队形,开始向合围圈中心压过来。抗日军民在甘草固堆附近黄河故道的沙滩中——一个狭小的地区内挤得人山人海。

曾思玉从敌人的炮声中分析敌情,决定向枪声稀疏的东北方向即寿张方向突围,但到甘草固堆以北道沟里的时候,东北方向纵深处发现日军骑兵,后面还有坦克晃动。曾思玉改变计划,决定突围后向南转移,随即命令八团参谋长王晓带领该团第一连和班长训练班,沿着正南道沟,集中兵力火力,对甘草固堆东北角的敌人实施猛烈冲击;命令七团第一连和班长训练班及九团一连的一个排,组织轻机枪和特等射手,利用道沟道沿就地射击,用火力压制甘草固堆东北角的敌人,支援突围部队。部队第一次突围没成功,一连副连长王清山壮烈牺牲。这时,敌人纵深处炮火向抗日军民准备突围的方向猛烈轰击。生死关头,曾思玉临危不惧,组织军民再次突围,地方武装全部参战,集中火力向甘草固堆村东北角杀开一条血路。顷刻间,日军的阻击阵地被一举突破。

曾思玉带领部队掩护群众从突破口冲出,迅速向南转移,奔向黄河故道。此时,忽然发现东北角有敌人的骑兵,向突围方向奔来。曾思玉命令骑兵班在沙滩上,打马猛跑,扬起尘土,造成疑兵,并先敌抢占东北方向的小村庄。然后,用几个人拉马隐蔽在村南面,其余的疏散在村外道沟里,对准向南来的日军骑兵迎头猛烈射击,敌骑兵受阻,日军后续骑兵望见满天尘沙,迟迟不敢行动。突围部队掩护群众越过黄河故道,奔向黄河南李集、杨集安全地带,终于突破了日军的“铁壁合围”。

收复清丰县城的战斗

1944年1至2月,盘踞在清丰的日军先后将仙庄等多处据点的防务交给伪军,其主力除留守清丰县城外,大部调往平汉线。中共清丰县大队等地方武装和民兵于2月、3月先后攻克清丰县城外围据点数处。5月8日,驻守清丰县城的日军逃往大名,清丰县城交给伪军张裕元部防守。守城伪军迫于八路军的压力,也于5月10日弃城逃向大名。日军对此极为不满,遂组成冀南剿共保安联合军,于5月23日重占清丰县城。5月28日,冀南道尹薛兴甫、日本顾问川本等和冀南十三县的伪县长来到清丰,大搞所谓“庆祝光复清丰”的胜利。

冀鲁豫军区决定,乘敌人立足未稳,奔袭清丰县城,歼灭重犯之敌。这次战斗由八分区司令员曾思玉亲自指挥,主力是七团,清丰、南乐、范县、尚和、卫河、顿丘等县大队参加战斗。5月28日,部队从范县龙王庙一带出发,急行军140余里到达清丰县城东六塔集一带集结。29日晚,七团和清丰县大队包围了县城之敌,其他县大队分别包围县城附近据点。23时,正当城内敌人得意忘形之时,八路军主力部队突然发起攻击,全歼守敌和突围之敌。30日上午,战斗胜利结束。

此次战斗,歼敌2000余人,击毙日军军官8人,活捉伪冀南道尹薛兴甫及伪县长等13人、日军军官30余人。这次战役收复了清丰县城,解放了清丰全境,同时打破了日军以南北公路对抗日根据地的分割,为以后抗日军民的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它是整个冀鲁豫抗战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连日本的战史书也不得不哀叹这是“一幕悲剧”。

常庄保卫战

1938年3月9日,小濮州战斗日军吃了败仗,决定报复。10日,日军追寻了一天也不见四支队的下落。11日凌晨,日军从彭楼村出发,向丁树本的司令部所在地——常庄进攻,由此发生了著名的常庄抗日保卫战。

日军首先进攻姚庄,遭到丁部一团的阻击,加之四支队从石庄抄了他们的后路,先攻占姚庄的阴谋未得逞。这时日军也放弃了赵庄,集中兵力猛攻常庄,妄图击垮丁的司令部来挽回其败局。

常庄保卫战打得十分激烈。日军用机枪、大炮猛攻常庄,四支队和丁树本部联合作战,加之常庄村的120余名青壮年也参加了保卫战,军民齐心,斗志昂扬,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战斗持续了一天,日军久攻不下,于傍晚时分退至曹堂村。当晚12时,四支队和丁树本一部组织敢死队袭击了日军兵营。日军甚为恐慌,怕拖下去再吃大亏,连夜逃回濮阳县城。常庄保卫战共毙伤日军约200名,缴获战马30匹、马盖枪54支、军官用手枪2支、轻机枪1挺,还有许多军衣、皮靴等军用物品。

常庄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了我们抗击日军必胜的信念,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这也是国共合作、军民联合共同抗日的结果。

东北庄之战

1941年10月,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南下鲁西南讨伐顽军孙良诚部。顽军高树勋部乘机向范(县)观(城)根据地中心地进犯。11月7日占领濮阳县(今属华龙区)东北庄,并企图北攻观城。当时冀鲁豫行署征集一批粮食支援冀鲁豫军区,运粮部队路经清丰县宋村时,50余车粮食被高部截走。几经交涉,拒不交还。

为粉碎高部北犯图谋并打击其嚣张气焰,冀鲁豫军区决定回击。11月13日夜,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杨得志,带领南下支队和三旅七团,由南乐县陈村出发南进东北庄,以一部围攻东北庄及其顽军援兵,主力配置东北庄的东北面准备打援。另一部在东北庄东南的瓦岗至邢庄一线构筑防御阵地,连攻3天。16日,高树勋调集4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增援,东北庄寨内顽军拼命突围与援兵配合,将在瓦岗打阻击的三旅七团第三营包围起来,进行猛烈攻击。坚守在邢庄村南大庙的第九连,在10倍于己的顽军猛攻下,虽多次组织冲锋,终因众寡悬殊,全部壮烈牺牲。

被围的第三营余部,在南进支队的救援下突出重围,杨得志指挥部队立即向敌侧后迂回,形成包围圈,高树勋部随即放弃了东北庄。

这次战斗,八路军毙伤顽军600余人,俘敌220人。八路军亦牺牲145人,伤155人。

姚家暴动

1933年8月14日(农历六月二十三),黄河自长垣石头庄决口,长垣、滑县、濮阳、濮县各县沿黄村庄一片汪洋,广大灾民无吃无住,生活贫困到极点。

在这种情况下,1933年8月到1934年2月,中共濮阳中心县委领导了姚家、两门、曾小丘一带灾民有组织地向地主开展了借粮、分粮、吃大户斗争。首先发动党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向地主富农借粮,再让别的穷人接着借。先向本村地主富农借,再向外村地主富农借。在个别单户借粮的基础上,县委又引导群众以组织名义借粮,就是由穷人会出面,让地主富农拿出粮食。因为当时各村都这样行动,地主豪绅们说:“穷人起来了,他们是有组织的,不借会出事的。”党领导的这次借粮斗争,在特大洪水灾害面前,使灾民度过了生死关头。

借粮斗争激起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在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下,濮阳中心县委发动了姚家、曾小邱、两门镇一带以夺取枪支、建立武装、建立政权为目标的斗争,即著名的姚家暴动。由于在夺枪过程中遭到地主武装联合反扑,一些党员及其家属被害,姚家暴动最后失败了。姚家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在濮阳农民革命运动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次从分粮吃大户的经济斗争发展到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的首次尝试。

濮阳三区的党组织就是在姚家暴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支有生力量。

八公桥战斗

1943年,在日伪军秋季大“扫荡”末期,各股伪军在日军的掩护驱使下,乘八路军主力在外线作战之际,疯狂蚕食根据地中心区,伪二方面军孙良诚部蚕食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濮阳与濮县之间方圆数十里。孙良诚则率其总司令部坐镇濮阳重镇八公桥,企图以其第四军和第五军逼八路军退出根据地中心区。孙良诚坐拥雄兵,虎视眈眈。为了拔除这个钉子,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区党委书记黄敬等决定采用“掏心战术”,袭击孙良诚总部驻地八公桥,消灭孙良诚。

为了迷惑敌人,杨得志首先来了个声东击西的策略,命令第二分区司令员曾思玉和政委段君毅率七、八两团,从范县开往鄄城北面的刘楼,故意远离孙良诚部队,摆出强攻郓城守敌刘本功的架势。曾思玉时而派出小股部队侦察敌情,时而利用内线传递“情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把刘本功搅得晕头转向,拼命向孙良诚呼救。孙良诚受到迷惑,八公桥防卫松弛下来。

1943年11月14日,四分区政委张国华率十六团侧攻八公桥西南的两门镇,十六团一举吃掉两个连。孙良诚慌了手脚,急忙从八公桥增援两门镇。听到敌军东西方动态的杨得志果断命令曾思玉主力部队直指八公桥。经过一夜急行军,16日午夜时分,部队进入预定位置。这天夜里适逢狂风大作,镇子外站岗的敌人都到碉堡内避风去了。这对八路军部队是一个天赐良机。只见红灯为号,各部队越外壕,架云梯,翻寨墙,似神兵天降,从不同方向冲入镇中,大部分敌人还没回过神来,就被俘虏或歼灭了。但是,17日上午,八公桥人字街中心炮楼的敌人仍在负隅顽抗。对此,第八团战斗小组机智地用多条湿被子捆在大车上,在轻重机枪的火力掩护下,接近敌碉堡,然后把棉花、辣椒等包扎在一起,捆在竹竿上,点燃后捅入敌人的碉堡射击孔。碉堡内顿时浓烟滚滚,呛得敌人喘不过气来,只好乖乖举手投降。战斗持续到17日午后胜利结束,孙良诚总部直属部队全部被歼。

八公桥战斗的胜利,除了广大指战员的英勇善战外,濮阳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濮阳三区区委靳志海和郭建武等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八公桥侦察敌情,完成了军区交给的绘制八公桥军事地图的任务;濮阳县大队大队长刘子明协同军区侦察参谋化装至八公桥侦察地形,并带领县大队参加战斗;濮阳县委书记史向光亲自带向导到战地指挥部接受任务;昆吾民兵、群众组织200副担架运送伤员等等,都为战斗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八公桥战斗成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由被蚕食分割转向恢复和发展的标志。战斗结束后,根据地各部队、地方武装、民兵乘势展开猛烈反蚕食作战,在纵横200余里的地区,先后拔除日伪大小据地100余处,歼敌数千人,敌第五军王潮瀚部见大势已去,放弃濮县据点,于11月26日缩回濮阳。至此,边区的濮范观中心区与二、四、五分区连成一片。

岳村之战

1940年5月5日,日本侵略军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史称“五五大扫荡”。日军在坦克、飞机掩护下,合围了濮阳(含华龙区)、清丰、内黄地区,企图围歼八路军主力。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积极开展游击战,袭击日伪驻军,打击敌人小股部队。

5月中旬的一天,日军部分骑兵在岳村(今华龙区)宿营。八路军7团得知消息后,决定围歼日军。当晚利用夜幕掩护,悄然潜行至日军驻地附近,部分兵力在外围机动,截击外逃之敌,主要兵力迅速冲入村镇歼击日军。日军在八路军强大火力杀伤下,丧失抵抗能力。此次战斗歼敌200余人,缴获机、步枪100余支,战马100余匹。

南乐战役

1945年4月,抗日战争胜利在望。自清丰、濮阳等县解放以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与沙区等地已连成一片,只有南乐县城及其周围的敌伪据点孤立地突出于根据地内。

为了扩大与巩固卫河以东和进一步开辟卫河以西地区,冀鲁豫军区集中四个分区的部队,于4月24日发起了以攻取南乐县城为中心的南乐战役。为了配合部队作战,中共南乐县委组织广大群众扒开城墙,为部队开路,同时出动500副担架支援部队。参战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攻克了敌伪盘踞4年之久的南乐县城,拔除了南清店、五花营、元村等大小据点29处,歼灭日伪军3300余人,解放了南乐县和大名县以北、广平县以东的广大地区。南乐战役的胜利,使濮阳地区全境获得解放。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