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位于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在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初期,单拐村曾是冀鲁豫边区政治、军事指挥中心。1944年9月,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迁至单拐村。1945年3月,邓小平率中共中央北方局部分机关干部来到这里,指导分局开展民主民生运动。1944年9月至1946年10月间,邓小平、宋任穷、杨勇等著名将领先后在这里领导指挥了著名的锡山战役和解放阳谷、封丘、延津等100余次战斗战役,收复解放70余座县城……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属于遗址性革命史实纪念馆。2004年,清丰县委、县政府对邓小平、宋任穷旧居,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等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和复原陈列,并正式对外开放。全馆有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通称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等几十处革命旧址。旧址大多以典型的北方民居四合院为主,是豫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大多数作原状陈列,少数有辅助陈列。这里至今保存有当年邓小平、黄敬、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使用过的文房四宝,以及睡床、椅子、浴盆等生活用具。
2005年11月,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其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1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其为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5年8月,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入选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位于范县新区东北6公里处颜村铺村。
革命战争年代,颜村铺村是冀鲁豫边区党政军群机关常驻地,有“红色首府”“华北小延安”“小莫斯科”之美誉。
颜村铺革命旧址为一处青砖黛瓦、古朴自然的农家四合院。四合院坐东朝西,分前后两个相通院,共有砖木结构房间23间,建筑面积2349平方米,在朱德、黄敬、段君毅、曾思玉等领导人旧居设有展室,详细介绍了颜村铺革命旧址的革命历史,以及领导人的生平事迹,展出136件革命历史文物、2000余幅图片和10余卷文献资料。
颜村铺革命旧址总体规划占地面积5.46万平方米,包括冀鲁豫边区司令部、报社、学校、兵工厂、被服厂、训练场等。一期修复面积约11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480平方米,二期修复面积8131平方米,建筑面积2419平方米,现已修复边区银行、报社、战地医院、兵工厂旧址及附属建筑。
1977年,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被安阳地区行署公布为革命纪念地;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中共濮阳市委宣传部公布其为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河南省旅游局将其纳入河南省红色旅游线路;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其为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位于台前县孙口镇临黄堤南。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简称刘邓大军)12万余人,在老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下,以孙口渡口为中心强渡黄河天堑,发起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7月4日,刘邓首长由孙口渡口渡过黄河。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包括纪念馆区、纪念广场、浮雕碑廊区三大部分。纪念馆区建筑面积4538平方米,共分9个展厅,有珍贵历史图片268幅,历史实物42件,有关资料和图纸17幅。纪念广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铺设青石板道路1000平方米,嵌草砖停车场900平方米。广场中央建有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一通,碑座高6.3米,碑身高19.47米,碑冠高2米,正面为薄一波手书“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碑座建筑面积438平方米,台阶12层。浮雕碑廊区共有石碑五通,坐落在一个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的高台上,台长15米、宽8米、高1.5米,陈列有李德生、刘华清、宋任穷、段君毅等人的题词。
1986年11月,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公布其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5月,河南省发改委等单位公布其为河南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7年,水利部公布其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21年6月,中宣部公布其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
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濮阳市濮阳县城关镇孙王庄王家大院。
1948年3月,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机关和第一、四、六纵队全体指战员,由黄河南移驻到濮阳地区休整,开展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5月12日,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亲临指导。在一周的时间里,朱总司令接见了师、团干部,深入连队同战士一起研究军事技术,召开营以下干部和战士代表会议,转达毛泽东主席向全军指战员的问候,就国际国内形势和部队的任务作了重要指示。华野部队在濮阳整军期间,濮阳人民为部队腾房让床、碾米磨面,为部队供给养,用本地土产品慰劳战士,体现了老区人民支援革命的赤诚之心。
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王家大院,坐北朝南,占地400平方米,现存北屋3间,面阔11.9米,进深5.1米,正脊高6.8米,外青砖内土坯,具有鲜明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西屋4间,蓝砖硬山顶瓦房,长13.5米,脊高6.8米,两角墀头绘鹤图案。
2000年9月,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中共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其为濮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八公桥战斗纪念馆
八公桥战斗纪念馆位于濮阳县八公桥镇史家寨村。
1943年11月,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区党委书记黄敬等边区党政军领导人,针对伪二方面军孙良诚部前实后虚的弱点,决定采用“牛刀子钻心”战术,奇袭其总部驻地八公桥。由于战术正确,指挥得当,战士英勇善战,群众全力支援,这次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孙良诚总部直属队被全歼。八公桥战斗是冀鲁豫边区抗战史上的一个光辉范例,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由被蚕食分割转向恢复和发展的标志。
八公桥战斗纪念馆是在八公桥战斗指挥部旧址基础上修建的,为村民史曰选家庭住宅,共有北屋6间、西屋2间、南屋1间,建筑面积160平方米,保护面积288平方米,均为在原址上重建的现代建筑。该馆展陈面积110平方米,墙上挂有介绍八公桥战斗的图文资料及革命前辈的题词的展板;玻璃柜内的展品有杨得志使用过的铅笔、毛笔、呢子大衣、背心、手套,段君毅使用过的铅笔、毛笔,潘焱穿过的军装,马本斋用过的指挥刀以及缴获的伪二方面军参谋长甄纪印的日本战刀等。
2001年7月,八公桥战斗指挥部旧址被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中共濮阳市委宣传部公布其为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6月,中共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其为濮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抗日堡垒“武联防”纪念地
抗日堡垒“武联防”纪念地位于南乐县千口乡张庄集村。
1942年7月,在冀鲁豫军区首长、南乐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八路军南进支队的支持下,南乐县的张庄集村、李家村、樊村、杜家村、武家村、阎村6个村组成了一个武装抗日联防区(简称“武联防”)。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联防区民兵群策群力,修筑寨墙工事,挖地道、护村沟,站岗放哨,防特锄奸,与县大队、区小队并肩作战、英勇杀敌,6村群众未向敌人纳过一粒粮、交过一文钱、出过一个夫,在日伪横行的南乐大地保持了一块净土。“武联防”成为南乐县抗日政府和二区领导机关的常驻地,部队休整和伤病员疗养、储备物资、召集重要会议的根据地。
“武联防”旧址已无原貌,只存有20米的旧寨墙,张庄集村建有“武联防”抗日纪念馆和一座纪念碑亭,在红色亭子下面立有两通纪念碑,一通由南乐籍抗战老干部于2013年11月捐款兴建,一通为濮阳市人民政府所立。碑文赞颂:联防区民兵在敌人重兵聚集、炮楼林立的环境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革命的铜墙铁壁,“武联防”是实践毛主席全民抗战、兵民是胜利之本战略思想的典范,在冀鲁豫边区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纪念馆内陈列着反映“武联防”抗日斗争的图片和当年联防民兵使用的大刀、红缨枪等实物。
2001年7月,抗日堡垒“武联防”纪念地被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中共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其为濮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位于范县白衣阁乡白衣阁小学院内,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41平方米。
1946年9月,晋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司令部在此驻扎。10月,刘邓首长率部发起陇海路段反击战和曹县、定陶、巨野、鄄城战役,歼敌4.7万人。11月,野战军指挥部在这里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政委邓小平号召全军指战员振奋精神,多打胜仗。司令员刘伯承作了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命令全军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部队,解放全中国。这次会议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奠定了基础。
2000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被濮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热点